亚心网讯(记者闫笑然)新疆广电网络、亚心网联袂推出“家园60年”同庆新疆60年特别报道: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流行音乐逐渐风靡大江南北,从最开始的“靡靡之音”,到唱响大街小巷,对那时的年轻人来讲,惟一的乐趣就是守着收音机或是录音机听一首流行歌曲。
守着录音机反复听跟着唱
1981年,王洁实和谢莉斯发行了第一张专辑《何日才相会》,收录了《外婆的澎湖湾》、《赤足走在田埂上》等歌曲,标价6.9元,这在当时算是“巨款”了,但没想到磁带上市后卖了500万盒。仿佛一夜之间,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都开始唱起这种婉转悠扬的歌曲来。那时还在读高中的易会林记得当时根本买不到原版磁带,买到的磁带都是翻录的。
为了听歌,易会林央求父母买了家里最值钱的一件“家当”——台式收音机,有微波炉那么大,长方形,外壳是木头的,姐姐还特意钩了一个美丽的大方巾盖在收音机上。“那时每天下午有中国之音台湾、澳洲流行音乐等栏目,为了听歌,我每天放学早早跑回家,守在收音机旁”。
1984年,在部队当兵的易会林托人花60元左右买了一台二手“砖块录音机”,那时他一个月的津贴费才6元。“那时没有电视,也没有娱乐节目,每天就守着录音机听歌,听着听着大家就一起跟着唱。”易会林说,现在他还能哼唱不少那个年代学会的曲子,像《军港之夜》、《外婆的澎湖湾》等。
校园民谣成为流行时尚
1990年,小虎队流行时,孙强还在上小学,“记得当时班里有电视,有次自习课,大家都没自习,在看小虎队的演唱会,听到《青苹果乐园》,大家都跟着唱,成了大合唱,特别有意思”。
“那时喜欢小虎队简直到极致,就算是一张唱片里面只有一首他们的歌,只要是我没听过的,都会把它买下来。”孙强说,当时同学们人手一册硬皮抄歌本,小虎队的纸贴画被贴得满满当当。
1994年春天,老狼抱着吉他轻唱着《同桌的你》,同年,《校园民谣1》盒带发行,大陆的校园民谣开始流行。
1998年,刘文斌在一家“卡拉OK”上班,当时唱得比较多的是任贤齐、邰正宵、王杰、齐秦、童安格的歌曲,也唱大陆歌手林依轮、毛宁的歌。
第一次办演唱会赚了18块
1998年,马兴组建了南二巷乐队,当时乌市的乐队也就十来支,比如天花板乐队、松树林乐队、再说吧乐队、舌头乐队、脉搏乐队等,现在保留下来的乐队基本没有了。其中最著名的是“舌头”乐队,因在几次演出中为崔健暖场以及与“苍蝇”、“NO”等乐队同台演出而声名大振。
那时大家组乐队的动机特别单纯,你会打鼓,他会唱歌,我会弹吉他,几个人碰到一起就组成了一支乐队。那时都是白天上班,晚上排练,为了省钱,排练场所租在郊区民房内,大家拖着沉重的乐器转几趟公交车才能到,即使这样大家也很开心。
那时公开表演的机会很少,偶尔有一次表演机会,都是免费演出,就这样还得找举办方托个关系,但大家玩音乐的劲头却很疯狂。马兴记得第一次上台表演时,“一上台特激动,根本不记得自己唱的啥”。在1997年之前,大家演唱的歌曲多半是港台流行音乐,马兴记得当时听得最多的是齐秦的歌。当时举办演唱会多半都亏钱,因为要租场地,还要做前期准备,马兴第一次举办演唱会,没日没夜准备了3个月,最后赚了18元钱。办完演唱会,一帮朋友喊他请吃饭,他借了100多块请大家吃烤肉。
□记忆背景
流行音乐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音乐,是指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创作的音乐。它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工业”现象。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歌坛开始出现一批抒情歌曲,如李谷一演唱的《乡恋》、朱逢博演唱的《美丽的心灵》、郑绪岚演唱的《太阳岛上》、苏小明演唱的《军港之夜》等,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而是同属通俗音乐范畴的其他类作品,是我国歌坛向流行音乐跨越的过渡性作品。
(亚心网编辑整理)
□ 记忆风貌
抄歌词表达爱慕之情
苹果仁乐队在排练(2000年)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录音机王力宏的盒带38岁的张嘉丽说,那时,大家说起爱情还很羞涩,高中的男女同学彼此有好感了,不敢表达,就抄写一句爱情歌词或者一首诗,以诗歌传情。
那时男生女生都喜欢听邓丽君的歌,觉得她人美歌甜,龙飘飘、凤飞飞的歌也很流行。家长不让听这些歌,觉得是“靡靡之音,黄色歌曲”,因为里面有许多关于爱情的歌词,所以每次只能偷偷地听,下午放学早了,就去有录音机的同学家听一会儿。那时特别羡慕会唱歌的同学,有时为了学一首歌,还要请其吃顿饭或者买个棒冰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