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60年·新疆记忆
那年月开车乘车都不容易
公交车上人太多售票员给挤下去了
亚心网讯(记者白素君)新疆广电网络、亚心网联袂推出“家园60年”同庆新疆60年特别报道:公交车、BRT、环线快客……乌鲁木齐如今快捷、便利的公共交通工具,四面通达的公交网络,让市民出行安全、有序、畅通无阻。
不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80年代初,不管是开公交车,还是乘公交车,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8日,乌市公交技工学校办公楼墙上挂着的老照片。亚心网记者史纪伸实习生谢鹏摄
“摇把子”摇车每天认真擦车
76岁的朱慧芳老人1957年进入公交行业工作,是第一批女公交车司机。
提起公交车,朱慧芳从屋里翻出当年的资料,一边比划一边向记者回忆说:“那时候,能开上公交车是特别自豪的事。大家都把车看成‘宝贝’。”
朱慧芳1957年进入公交行业工作,干了一年售票员后,她当上了公交车司机。朱慧芳自豪地说:“老式公交车我几乎都开过,我开的第一辆车是从前苏联进口的‘老式155’,驾驶室是一个单独的小房间,这样到了冬天,挡风玻璃不容易起霜。”
由于当时的公交车是汽油发动机,一到冬天就很难发动。驾驶员舍不得车辆有任何损耗,每天下班前都要把水箱里的水放出来,第二天一大早,再往水箱里加热水,然后用“摇把子”摇车,慢慢地把车子发动起来。“手摇可以减少损耗,怕零件磨旧,我们每天都认真擦车,凌晨三四点起来倒水,等机器热了好发动。”朱慧芳说。
冬天开车时,司机们要留意路面,哪里没有冰、哪里冰少就往哪开,到站的时候也不敢踩刹车,都是在离站很远的地方开始换挡,用排挡做刹车,让车慢慢停下来,“逢年过节大伙也不休息,中午吃饭的时候,从家里带馒头或者馕,放在排气管上面烤一下,随便喝点水,一天就过去了”。
“那时的公交车都漏风,车一开,发动机呼啦呼啦,车咣当咣当摇晃不停,车尾部还冒着浓烟,车里都是木头凳子。”朱慧芳说,尽管如此,乘坐公交感觉还是很风光。
朱慧芳说:“当年的车票是5分钱,售票员人工撕票,后来涨到1角、1.5角。”
手拿摇铃报站“三件宝”不离身
“那时,开公交车都靠手工操作。”76岁的范美荣说,她1957年开公交车,当时,乌鲁木齐共有1路、4路、6路、7路4条公交线路,每个线路分别是8个站到10个站不等。
1路车的起止站是新民路至三屯碑,4路车的起止站是北门至水磨沟公园,6路车的起止站是北门至八钢,7路车的起止站是二道桥至黑山头。
站台由一根铁管子和一块方形喷漆铁牌构成,“公交车内是地板,上面铺了一层胶皮,驾驶员控制车门,售票员提前半站大声报站,还要负责给乘客开门关门。”范美荣记得,摇把、水壶、喷灯是公交车司机离不开的“三件宝”,“当时车辆是松江牌和解放牌,路以石子路为主,只有北门、小西门和光明路是水泥路,驾驶员开得很小心,车速在30至40码”。
82岁的马立信1958年开始开公交车。“当时,谁认识一个公交车司机,也算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马立信说,那时候,原本载22人的公交车,经常拉七八十名乘客,“售票员和司机都拦不住挤车的人,尤其到了冬天,人们挤得更是厉害”。
遇上雨雪天气或者上下班高峰期,车门有时都关不上。售票员只能侧身站在车门口,用腿抵住门。有好几次,司机开车走了一段,发现售票员不见了,原来是车上的人太多,把售票员给挤下去了。
81岁的唐基国1959年进入公交系统,他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初,国产的新款客车正式营运。“以前的公交车,开关车门全是手工操作,乘务员手拿摇铃,用维、汉两种语言报站名,待乘客上下车完毕后,摇响手铃,公交车司机听到后才开车。”唐基国说,寒冬时节,司乘人员都要穿上毡筒御寒,车在站点停靠时间稍长一些,传动器就会被冻住,司机只好下车点燃喷灯烘烤。
□记忆背景
从前新疆人的交通工具是一种叫做哈迪克的6根棍马车。1953年,新疆省迪化公共汽车站成立,有8辆公交车、43名员工。1965年5月正式成立了乌鲁木齐市公共汽车公司后,开辟了15条营运线路,有118辆营运车。
1993年2月成立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经上级批准,2006年5月29日,企业改制为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8月27日,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
截至2015年7月,公交集团公司从业人员总计14189人,有各类营运车辆4880辆。营运线路102条,线路总长度1802.5公里。
□记忆风貌
冬天穿毡筒夏天包湿布
朱慧芳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条件艰苦,公交车上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冬天的时候,车门一开,风嗖嗖地刮进车厢,尽管驾驶员身着棉大衣,脚穿棉鞋,还是挡不住严寒,“实在没办法,我们就穿着毛毡筒取暖,虽然毡筒高过腿弯,但是,很多人的脚上还是生了冻疮”。
三九天最难过,售票员冷得直跺脚,为取暖,大家还买过热水袋。上世纪80年代,驾驶员有了皮大衣和圆形小手炉。
夏天也不好过,朱慧芳记得,由于车里没有空调,驾驶员只有忍受热浪,汗水湿透衣衫不算什么,最难受的要数上坡,“车上坡的时候,往往是迎着太阳往前冲,引擎盖被烤得很烫,人实在受不了,就把湿毛巾搭在脖子上,腿上也裹上湿布降温”。
行驶一段路程,驾驶员会趁乘客上下车的间隙,往湿毛巾上拍些水进行降温,“天气特别热的时候,毛巾上的水直往下淌,心里头幻想,要是能嚼几块冰块降降温或来场及时雨,该是多么畅快淋漓的美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