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历史 >>新疆记忆:从“家书报平安”到电话随时聊
新疆记忆:从“家书报平安”到电话随时聊
作者:网络转载


亚心网讯(首席记者于江艳)新疆广电网络、亚心网联袂推出“家园60年”同庆新疆60年特别报道:以前,在人们的沟通与交流中,书信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如今的乌鲁木齐早已是“网络改变人生”的时代,邮件、QQ、微信……借助新的网络交通工具,亲朋好友随时随地都能交流,由此书信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千封家书寄思念

张如恒是新疆红十月拖拉机厂退休职工,至今还保存着当年跟老家父母和妻儿的1000余封书信。来到新疆的60年时间里,即便搬家5次,这些记载着当年情感的书信,至今仍一封不落地保存在身边。

“我的老家在云南,是1955年来到新疆的,一来就分配到红十月拖拉机厂,做了一名车工。云南距离新疆太远了,第一次来新疆过了5年才回家,这期间跟老家父母的联系和交流,全部靠书信。”张如恒说。

家园60年·新疆记忆:从“家书报平安”到电话随时聊

2013年9月18日,位于乌市水区八道湾路中段609号的乌鲁木齐市邮政局八道湾邮政所,工作人员正在检收邮件。晨报记者张已摄

记者从新疆邮政公司了解到,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全国各地大量支边青年来到新疆,在当年通信不发达的年代,跟内地亲戚朋友的交流主要依靠信函。之后,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日趋活跃,信函也越出传统的“家书报平安”范围,成为互通信息、发展经济、组织交流的重要工具。

从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时间里,新疆函件业务量平均年递增10.78%,到1990年业务量达到7380万件。

此后,随着电话、传真、互联网等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电信新业务层出不穷,用户的选择空间进一步扩大,因此函件业务受到较大冲击。但与此同时,信函也在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在丰富内涵,转型发展。在商业信函中,像信用卡对账单信函、保险收费发票、保险合同等,仍在广泛使用。据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新疆邮政函件局统计,截至2014年底,新疆函件业务量有2300万件。

一份电报传急事

“给老家写信,一般要10天左右才能收到,要是碰到急事,还是得发电报。”曾是湖南支边青年的陈秀英说。

陈秀英响应祖国号召1964年支边到新疆,跟老家的联系主要靠书信,但在紧急情况下还是使用电报。“我记得曾经发过3次电报,一次是1974年爷爷病逝,3天后我收到老家的电报,说第四天就要埋葬,这时回老家显然来不及,心里着急呀,就赶紧去发了一个悼念电报。”陈秀英回忆说。

两年后,陈秀英又接到老家发来的电报,说母亲病重住院。接到电报后,陈秀英赶紧从单位请了假,到火车站买了回老家的火车票,“火车票买到3天以后的了,怕家里人着急,又赶紧跑去发了一封电报,告诉家里人我坐火车回家看望他们。”

第三次发电报的时间是1983年改革开放后,老家父母亲分到了土地,家里盖起了房子,陈秀英给家里发去一封祝贺电报。

“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给山东老家发了一封电报,当时要回内地上学,给舅舅发电报让他来接我。”乌市市民陈红伟说,之所以选择发电报,一是电报送达时间比书信快,二是电报的费用比打电话的费用低很多,当时打电话要在电信局排队,而且打过去说不定还接不上。

记者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于新疆普通百姓而言,电报仍是电信的主要形式,电报业务量每年都以12%的速度大幅增长,到1987年全疆电报交换量接近3600万份。

□记忆风貌

宿舍等电话一等一小时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无线寻呼、移动通信、数据业务陆续诞生和兴起,传统电报业务被新业务分流和替代的趋势已无可避免。

谭新梅1997年就读于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刚上学学校就给每个宿舍装了电话,“那会儿,每天晚上电话都一直‘热’着呢,无论是家里来电话,还是跟同学朋友聊天,基本都靠打电话”。

不过,也有比较苦恼的时候,一些同学占据宿舍电话跟男朋友煲电话粥,一煲就是半小时或者一小时,“有一次,家里找我有急事,刚好碰到同宿舍的一个女孩在煲电话粥,妈妈打电话打了一个小时都没打进来。”谭新梅回忆说。

到1998年,学生圈里开始流行买寻呼机,谭新梅也买了一个,虽然不能直接对话,但有了寻呼机,家里有急事联系就方便多了。同时,寻呼机也带热了公用电话业务,那时候,公用电话布满了各个大街小巷。

到2001年谭新梅快毕业那会儿,为了找工作方便,班里大多数同学都配了手机。而自从有了手机以后,宿舍里的公用电话也渐渐冷却,不再有同学抱着电话煲粥了。

再到后来,随着QQ聊天工具的逐渐完善,网上视频成为异地恋的主要交流方式。“我在新疆这边上大学,男朋友在武汉上大学,我们上大学那阵子几乎每天晚上都在QQ上视频聊天。”乌市市民姜欢说。


  • 上一篇:新疆记忆:鸿春园 川菜馆子卖西餐
  • 下一篇:1000多件(组)文物讲述新疆历史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