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60年·新疆记忆
红山公园:从荒山孤塔到绿树成荫
亚心网讯(记者刘昕)新疆广电网络、亚心网联袂推出“家园60年”同庆新疆60年特别报道:年过七旬的黄定琪现在每天早上都有一个规定动作——到红山公园散步。作为曾经的红山公园党支部书记,红山公园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
如今的红山公园,老人用了4个词来形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清水长流,道路畅通。”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82年10月,当时家住红山公园附近的鲁红兵和儿女在红山公园留影。亚心网记者史纪伸实习生谢鹏翻拍
但在50多年前,红山还寸草不生。但恰恰因为它寸草不生,才让这座城中山有幸成为乌鲁木齐市第一座绿化荒山。
城市中心的孤塔秃岭
1988年转业后,黄定琪就到红山公园担任了党支部书记,直到2002年退休,因此,他对红山公园有着不一般的感情,说起公园的过去如数家珍。“新疆刚解放时,红山上除了那座红塔外,连棵草都难找到,一到刮风天,山上就飞沙走石。”黄定琪说,那时候的红山公园,就是“荒山、孤塔、秃岭”。
因为地处半干旱地区,加之乌鲁木齐是全世界距离海洋最远的一个城市,气候干燥,曾经的红山,山岩通体呈红褐色,也因此得名。那时,每当夕阳西照,整个峰峦红光四射,正因如此,红山以它独特的风姿成为了乌鲁木齐的标志和象征。
是标致和象征就不能以寸草不生的荒山示人。为了建设红山名胜,1956年,乌鲁木齐市政府提出绿化红山的初步规划,并在当年成立了红山绿化办公室。黄定琪回忆说,当时政府的计划是要对红山到现在的水磨沟公园沿线进行绿化,而红山公园的绿化则是整个绿化的重中之重,要让这片荒山秃岭先绿起来。紧接着1958年便成立了“红山修建工程委员会”,动员全市共青团员、各族职工学生和解放军官兵上山植树造林。“从那个时候开始,红山公园掀起了大规模种树的热潮。”黄定琪说。
自己带工具万人荒山植树
红山公园的荒山绿化是从1958年开始的,“铁锹、十字镐、钢钎、榔头,都是曾经的种树工具,你能想到吗?”57岁的汪继飞原来是7438工厂的工人,工作时每年都会被派到红山去种树。
汪继飞记得,那个时候在红山公园种树可没有现在绿化种树那么轻松。“你们现在都是挖掘机挖好坑,你们去埋一下就行了,我们那时候不仅要自己挖坑,还得在指定好的位置上挖,挖坑时经常可以碰到指定位置是大石头的情况。”汪继飞说。
由于红山上全是沙砾层,想要保证种植下去的树木成活,就必须将沙砾层凿开,再把土填进去。汪继飞告诉记者,当年在山上种树时,自己刚好被分在上山的台阶旁边,那里全是大石头,只有靠十字镐一点点地挖,实在挖不动了,就用钢钎打洞。
当时还在当兵的黄定琪也加入了上山种树的大部队。在他看来,当年上山绿化种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里有的是十字镐撬石头的声音和榔头敲击钢钎的声音。“那会儿,不管男女老少都特别有干劲。”黄定琪说。
家住乌市红山路的欧阳琪告诉记者,他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当年单位组织绿化荒山的时候,大家都自己带上工具,男的女的搭配着干活。“男的主要出体力,挖坑凿洞啥的,女人们就带上水桶、盆子从山下往山上运水,那时候山上没有水,大家只有自己解决。”因为土壤条件有限,在绿化荒山的时候,红山上种植的大多都是榆树。
绿树成荫荒山变景区
在荒山绿化进行了近30年之后,红山公园于1985年5月1日正式成立,直到1988年红山绿化结束。黄定琪说,30年的时间里,红山上以密植形式种下了近7万棵榆树,到1988年,山上基本上绿了,之后红山公园进入了美化阶段。
家住水磨沟区温泉西路的王桂芳今年53岁,退休以后从南疆搬到了乌鲁木齐。“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曾经跟着单位组织的人来过一次红山,那时红山公园不管是环境还是设施,感觉还不是很好,可是等我2010年来送孩子上学的时候,红山公园就已经大变样了。”王桂芳说,她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去红山公园时是在夏天,她和同事们一起爬山往红塔附近走的时候,一路上基本没什么树荫,太阳又大,大家上到山顶都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而2010年她再次上红山时,不但有专门上山的台阶,半山腰还有供游客休息的凉亭,并且山上已经绿树成荫。
对王桂芳的感受,黄定琪说,作为游客,王桂芳只是看见了两个不同阶段的红山公园,对他来说,红山公园从荒山变成景区的过程,他都亲眼见证了。
进入绿化阶段以后,红山公园从1988年开始引进树种进行栽种,同时引水上山修水渠,铺设管道,并把绿化时候密植的榆树林间伐性地砍去了一些。1992年前后,在东门(红山体育馆一侧的大门)门口,种植了30多平方米的草坪,并引进了各种花卉进行种植。“1993年,在政府投资下,公园里的柏油路也修建完成,到了1995年,公园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现在的规模。”黄定琪说。
随后的几年,公园工作人员每年都会改造一些树种,以保证公园的植物种类更加丰富,最终红山公园成为了乌鲁木齐市最早的国家A级景区。黄定琪说:“从2000年左右开始,红山公园就已成乌鲁木齐市绿化的典范,国家以及区市领导经常会前来视察。”
□记忆背景
40万人次植树
1933年,红山遭军阀盛世才破坏后,仅存孤塔秃岭;1958年,乌鲁木齐市各族共青团员和青年同广大军民一道,开始了绿化红山的艰巨工程。他们在山上凿石换土,修渠引水,植树造林,截止到1988年共有40万人次先后投入绿化红山的义务劳动,共挖填土石10万立方米,栽植成活树木68000多株。公园成立后,于2003年被评为“乌鲁木齐市新十景”之一,2005年年底被命名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
2005年以来,红山公园累计投入近2.4亿元,加大园区环境美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种植乔灌木1.2万余株,宿根花卉4.4万余株,嫁接树木1172株,改造草坪、绿化用地1万平方米,现在,红山公园总面积达4平方公里,园内有各种林木70多种3万多株,绿地覆盖率为97.5%,昔日荒凉的红山如今草木葱茏。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红山公园正式开放时年游客量只有一两万人次,目前已经超过200余万人次。
□记忆风貌
背土端水上山种树
最初的红山并没有像样的上山道路,种树时所需的土都靠大家一袋一袋地扛上去,灌溉用的水也引不上去,人们用脸盆、水桶将水运上去。黄定琪说,那个年代的绿化工程全靠人拉肩扛,“有时候,一天要跑好几十趟,不少人的脚上都磨起了泡。”
那时候,连上山台阶都没有,大家就是爬山运水运土。“那个时候,现在的河滩快速路还是有水的乌鲁木齐河,浇树的水都是大家从河里打来的。”黄定琪说。
如今,黄定琪每天都要在公园里转转,在人工湖南岸的一座雕塑是他最爱去的地方。“那个雕塑就是为了纪念当初大家上山种树而制作的,上面还有王恩茂的题词。”正如黄定琪所说,雕塑是两个男人合作搬起用十字镐撬起的石头,一个女人手上提着水桶,题词写着“前人绿化后人幸福”。
黄定琪说,雕塑就是当时种树场景的真实写照,不是那时的绿化荒山,就不会有今天风景如画的红山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