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援疆专栏 >>广东援疆多管齐下 6年吸纳就业16万人次
广东援疆多管齐下 6年吸纳就业16万人次
作者:网络转载



      热依拉·阿不力克木是喀什地区伽师县的一名农家妇女,以前家里全靠种地,和当地很多农民一样,种些棉花玉米小麦,年收入六七千元。后来,因为广东援疆大力建设安居房,丈夫农闲时做做泥瓦工,每月有三四百元收入贴补。这样的收入对于有三个孩子的热依拉来说,想要供他们上大学还是不可能的。事情在2015年有了转机,热依拉被招聘进了家附近的一家广东电子企业,在流水线上当工人,心灵手巧的她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了组长,现在每个月有2000元工资,一个人的收入就超过了以往全家收入,“娃娃们上大学有希望了。”热依拉笑开了花。

      这家电子企业,就是喀什有名的思科电子,而通过校企合作及县、乡、村三级就业,创出了广东产业援疆的“思科模式”。

南疆急需大工业劳动密集型企业

      “就业比税收更是喀什急需的,让劳动力有钱赚、有事做,脱贫同时还有助于社会稳定。”记者所到之处,当地干部都这样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广东将劳动密集型企业引进了喀什。思科电子是2014年3月进驻喀什的,分别在喀什市、伽师县、疏附县和莎车县简历实训基地和生产就业就地,次年就实现产值2.5亿元。思科创新出校企合作及县、乡、村三级就业新模式:以校企合作培养基层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在县工业园区开设现代化工厂实现集中规范就业,通过开办乡镇卫星工厂将就业岗位送到农民家门口,利用各村便民服务站培训鼓励农民领取材料居家加工,真正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居家创收脱贫。

      目前思科在喀什地区已成立4家子公司,直接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影响带动农户近万家,在当地招收的员工98%是维吾尔族,成为广东产业援疆促就业的标杆企业,多次作为地区就业示范典型接受中央和自治区领导考察和慰问。

      “在南疆解决就业是一个突出问题,思科模式现在全疆都在抢、都在争,就是因为就业量大,是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企业,生产都是手机连接线、自拍杆,又没有污染。”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广东省第七批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喀什地委副书记方利旭介绍,“而且思科模式还是需要协助性的工作,通过团队合作,无形之中培养工人适应大工业生产的能耐,这就培养了现代工业文明。现在全疆其他县市都很羡慕,最希望就是引进这样一家企业。”

东莞企业家带动5000个家庭致富

      2015年,东莞企业家梁玉红陪朋友到喀什地区图木舒克市兵团第三师考察,这一趟的结果是,梁玉红自己决定留下来创办企业。

      “我发现图市这里的辣椒品质非常好,花青素含量高于内地辣椒30%,我自己很爱吃辣,家里用当地辣椒做的辣椒酱朋友们都爱吃,考虑到新疆包括周边中亚五国对辣椒制品的需求量都很大,我就想试着打造一个属于北方的辣椒酱品牌。”梁玉红还给自己的企业起了个颇具新疆风情的名字——阿藩叔,说到自己从东莞来到边疆发展的原因,梁玉红总结为“援疆政策宣传+个人情怀+企业发展空间”。

梁玉红的企业已经初步建成,预计2016年年底投产,生产辣椒酱、番茄酱及各种调味料,可以直接提供300个就业岗位,虽然直接就业数量不多,但关键是可以引导当地种植辣椒、番茄等原材料,实现精准扶贫。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当地农民种植5亩辣椒,梁玉红企业全部收购,一年即可收入达到4500元——也就达到了脱贫线,而种植20亩辣椒,年收入可达到9万元,基本实现小康。

      据介绍,梁玉红还计划与“老干妈”合作,在当地引导种植3-10万亩辣椒。整个企业建成投产后,预计可以带动5000个家庭致富,这个数量达到了图市辖区内家庭总数的1/6。

救活职业学校打通职校就业之路

      一方面是老百姓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用工难,打通这个看似悖论的结,关键在职业教育。在广东,不少职业学校都因为就业率高、就业出路好受到学生和企业的欢迎。但在喀什,职业学校曾经普通处于“只有楼房没有学生”的尴尬境地。在喀什地区疏附县教育局分管职业教育的援疆干部许卫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到疏附县职业高中时看到的景象——尽管学校学籍上有学生999人,但实际上只有39人还在上学。“全校老师都有59人,学生还没老师多,我的心都凉了。”

      为什么没有人读职校?援疆干部们发现,尽管读书全免费,但三年读下来还是找不到工作,这是当地职校生辍学率高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找不到工作?许卫民发现,职校教师普遍素质不高,很多是被中小学淘汰的教师,家长普遍认为读职校根本学不到东西。于是许 卫民对职校教师队伍进行了一次大调整,首先将业务不行的老师调整去管纪律或生活,同时利用援疆资金重新招聘业务过硬的新教师。另一方面,针对职校实操性强的特点,他还在全县公开招聘能工巧匠,按课时付费,让学生真正能够学到东西。

      援疆干部、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胡大强也发现,当地职校的管理模式还很落后,“学校哪个专业招的人多就把哪个专业设为重点专业,老师也还是全科教师,部分专业。”胡大强首先进行课程改革,进行一年的普通话预科学习,针对当地产业实际情况开设重点专业,同时把全科教师转为专业课教师,培训年轻老师开设电脑设计等新兴专业。

      做好了这些准备,在援疆干部手把手的指导下,广东职教最擅长的“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搬进了喀什的职校,尖子生苗子生还带回广东重点培训,一些喀什职校从没见过的国家级竞赛大奖也终于拿到了,职业学校的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同样在疏附县职高,三年后,在校生常住人数从39人增加到600多人,又增加到800多人,许卫民很有信心,用不了多久,这所学校就可以实现在校生3000人的规模。“老百姓找到了保障就业的出路,企业有了找到合格工人的渠道,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到喀什办厂,产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6年援疆解决十几万少数民族群众就业

      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始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从稳疆安疆的战略高度出发,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推动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及援疆工作的“重头戏”,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紧跟民生援疆龙头,坚持就业第一,立足产业带动:以园区集聚企业大量吸纳就业,延伸生产线进乡入户解决就近就业,搭建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初步探索出一条有广东特色的产业援疆促就业的新路子。

      2010年至今,广东援疆投入援疆资金78亿元(不含深圳),实施基建项目430个;其中产业援疆安排财政资金41.1亿元,联系1300多家企业到受援地考察投资,与喀什地区及兵团三师签约、动工项目376个,累计投资资金206亿元,项目投资领域涉及商贸物流、棉纺、农业、旅游、新型建材、机械装配、光伏发电等领域,引进了东纯兴纺织、美奥塑料、丝路电商、思科电子等一批重点项目。基建项目及产业项目为受援地创造就业岗位8万多个,吸纳就业16万人次,其中90%为当地劳动力,80%为少数民族群众。扶持培育当地特色产业,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在伽师县推广种植10多万亩新梅,将伽师县建成全国最大的新梅生产基地,解决4万多农户就业及脱贫致富问题。



  • 上一篇:三年援疆路 一世天山情
  • 下一篇:边疆小村那涌动的温州情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