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援疆专栏 >>援疆路上写满融情佳话
援疆路上写满融情佳话
作者:网络转载


亚心网讯(记者 石速)广袤的新疆,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被内地人定格在心驰神往的“路”上,先秦时期的玉石之路,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岑参笔下的天山路,左宗棠麾下的西征路,还有解放初期的军垦路、支边路。今天,一条写满融情佳话的“路”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援疆路。

对于每一位援疆人来说,一生要走很多路,而这段不算太长的援疆路终生难忘。他们,建功边陲、向往新疆的种子早已在心中埋藏,一旦与新疆结缘,踏上壮志满怀的援疆路,一种特殊的情结便植根于心灵深处。他们,视受援地为故乡,视受援地各族群众为亲人。

“最美医生”有群好姐妹

直到现在,余文丽依然谦虚地说:“我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援疆干部,没有作出大的贡献,党和政府给我的荣誉太多了。”

2011年12月2日,河北省邢台市援疆医生余文丽在若羌县人民医院巡查病房时给患者进行检查。(资料图片)

8月10日,记者联系上远在河北省邢台市的余文丽时,她和援疆之前一样,在邢台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默默地工作着。丈夫陈志强的身体没有完全康复,虽然生活可以自理,但无法走上工作岗位。

余文丽的手机里,储存着不少若羌县的电话号码。昔日的同事——若羌县人民医院的医生若有什么问题请教她,她立刻抱着电话详细解答。昔日的病人——若羌县一些找她就诊过的少数民族妇女会不时想念她,她们像姐妹一样在电话里寒暄说笑。

2010年年底,作为邢台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的余文丽主动请缨援疆,受援地是位于沙漠腹地、中国行政面积最大的县若羌县。这里远离中心城市,医疗技术落后,拥有临床一线各类高危产妇救治丰富经验的余文丽下决心沉下心来,好好地为受援地的姐妹提供医疗服务。她克服了水土不服、气候不适、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等种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余医生,拜克亚克西!(维吾尔语意为真是太好了)”余文丽身边的同事和患者这样评价她。

而没过多久,余文丽的爱人陈志强突发脑溢血,昏迷不醒,住进邢台市第三人民医院。当她带着歉疚和遗憾赶到丈夫身边签字同意手术时,已经错过了立体定位脑部手术最佳抢救期。丈夫脱离危险后,她和丈夫商量:“若羌县还有许多患者需要我,在那里我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得回新疆,尽一个援疆医生的职责。你看行吗?”丈夫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余文丽把丈夫托付给大姑姐照顾,又踏上了援疆路。2011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一向坚强乐观的丈夫在电话中哭诉,姐姐年过半百,照顾他已力不从心。康复治疗效果也不理想,右手连苹果也拿不住,右腿行走不便。余文丽心如刀绞,她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征得丈夫同意后,余文丽决定带半瘫痪的丈夫来若羌县。从那以后,她既悉心照顾爱人,又兢兢业业工作,按时上下班,工作一天也没落下。

余文丽的事迹在若羌县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一些群众特意去医院看望她,称赞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巴州感动了,新疆感动了,家乡感动了,人们都说余文丽是最美医生。余文丽却不止一次地说:“照顾爱人是我的本分,援疆是我的责任。”

“北京妈妈”难舍新疆学生

在昆仑山脚下的和田市,不少人把北京市来的援疆教师薛献军当成了和田人。

薛献军的援疆路悠长得能从北京直抵受援地群众的心灵。她要是回北京休假或过年,她的学生和家长们会天天想念她,她也放不下所教的孩子们。正因如此,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延长援疆期限,现在,她已是连续四次援疆。

2008年,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中学高级教师薛献军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怀着梦想和热情,不远万里来到和田地区,她所站立的讲台,在墨玉县第二中学。这是异常艰辛而充实的一年,一年援疆期满,“和田”两个大字镌刻在了她的心中,她忘不了这里孩子们那纯真的笑脸。

她万万没想到,回到北京4年后,援疆的机会又来了。她可不愿意放弃这次机会,2013年8月,她第二次提出援疆申请,如同渴盼着重回故乡,她显得更急切了。

这一次,她在多次被评为“民族团结模范单位”的和田市第五中学担任英语教师。她欣喜地看到,短短4年时间,和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学校,崭新的教学楼代替了低矮的平房。不仅教室里安装了暖气,连黑板都换成了多媒体白板。学生上学不仅不交学费,中午还有免费午餐。

薛献军没有忘记过去的学校和师生。她来到墨玉县第二中学,看望了这里的老师,并急于打听她曾经帮助过的几个学生的消息。这几个当年要不是她帮助就面临辍学的贫困学生,有的在北京上内高班,有的考上了喀什师范学院,薛献军打心底里为他们高兴。

这次援疆期满,她又提出申请延期援疆,接着又是延期。到2015年9月,薛献军已是第四次援疆了,她舍不得这里的孩子。

薛献军的英语课讲得很精彩,在那种收获知识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收获的还有快乐。

今年年初,记者在和田市采访时,有幸感受到了和田市第五中学初二年级孩子们和“北京妈妈”薛献军在课堂上互动的轻松氛围。

“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孩子们,你们将来是不是希望到北京去上学?如果你们到了北京,喜欢到哪些地方游玩呢?请用英语来讲述一下。”当薛献军在课堂上抛出这个问题后,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

米日班·吐尔逊托合提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回答后,薛献军用英语鼓励她,示意她坐下。然后,她又通过活动黑板,逐项介绍她探索的英文单词速记法,她的PPT课件做得简单、明了,加上讲解过程中不时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课件内容举例,同学们学习起来热情很高。薛献军让学生之间结对互动,还不时地提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钢铁硬汉”高原上洒父爱

祖国的最西边帕米尔高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如果英雄来到这个地方工作和生活,必然会有不同寻常的感人故事。

援疆之前,周兆翔是一位曾击毙过多名歹徒的平原英雄,到了条件极其恶劣的帕米尔高原后,他经受了高原缺氧、攀爬悬崖等多种从未有过的磨难,这位“钢铁硬汉”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还延期援疆。

发生在深圳援疆干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周兆翔身上的感人故事很多,在此着重介绍他收养塔吉克族小姑娘侯西娜孜的故事。

周兆翔的手机里,储存的很多照片是女儿侯西娜孜的,有一组照片是“五一”期间拍的,那是女儿在深圳市一个游乐园玩耍时的萌照。每次看到照片里可爱的女儿,周兆翔心中就涌起一股爱怜。今年是他援疆的最后一年,父女俩团聚的时刻不远了。

2011年7月的一天,周兆翔从塔什库尔干来乌鲁木齐开会,司机艾尼瓦尔打来电话:“周书记,有个小孩要不要?”他问什么小孩,艾尼瓦尔说,刚出生,捡的。他让艾尼瓦尔先把小孩送到福利院或者老乡家,他得考虑考虑。

17岁的儿子刚去美国学习,他正和妻子规划着接下来的人生。以前干公安,没时间陪妻子出去转一转,现在儿子不在身边,他们可以利用假期出去游玩了。如果这时来个小宝贝,他们的旅行计划就要戛然而止了。

回到塔什库尔干,他就追问孩子的情况,一问才知,这个叫侯西娜孜的孩子,在两天里送了4户人家,还去了从没“开过张”的塔什库尔干县福利院,情况不好!

做通了母亲和妻子的工作后,他把小侯西娜孜带到了深圳的家里并落了户口,户口上保留了塔吉克族族别。

很快,这个来自帕米尔高原的孩子成了深圳市政府公务员小区里的小明星,一出门就前呼后拥,大家抢着抱,邻居们送来的衣服堆得像小山似的。

小侯西娜孜当然也是周兆翔和妻子的心肝宝贝。“养孩子,我就是动动嘴皮,主要还是老婆伟大!”他说,对女儿的爱甚至超过了对儿子的爱,儿子出生时自己还年轻,有时孩子半夜醒了,还会不耐烦,觉得被吵到了,现在可不一样,真是捧在手心里啊!

周兆翔说,以后女儿大了,还会带女儿回塔什库尔干,自从有了女儿,他就跟这里难舍难分了。

“海归博士”情系艾比湖

望着滔滔长江水,黄发新的思绪飘向远方。深沉的回味,绵邈的情思,没有江水奔流入海,而是直抵西北边陲的新疆,那块叫艾比湖的湿地。

艾比湖,多么熟悉的名字,在离开新疆的两年多里,它不时在黄发新的梦中出现。如今,回到家乡的湖北省援疆干部黄发新的心灵栖息地依旧在艾比湖畔。

2010年,在湖北省林业部门工作的黄发新主动报名援疆。当时,他刚从日本留学回来不久,陆续7年的留学生涯结束,让他和亲人们有种久别团聚的欢乐。

父母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太好,他们希望黄发新跟领导解释一下,看能不能不去。黄发新就给父母讲国家的援疆政策、自己的援疆梦想,父母改变了态度,很痛快地支持他援疆。

刚踏入艾比湖湿地时,黄发新非常吃惊。在湖北,湿地都是水域面积占保护区的大部分面积,而且湖区容易接近,水草丰美,鸟禽漫步,而艾比湖保护区的湖体仅占整个保护区的六分之一左右,由于是盆地性湖区,水域面积变化较大,盐碱性的湖底土,让人很难近距离接触湖体。

干旱荒漠中有这样一片湿地,多么难能可贵啊!黄发新不仅是资源环境博士、林业系统干部,还是援疆干部、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有100个理由来保护好艾比湖的生态环境。

到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才一年,艾比湖的风沙、盐碱、紫外线、严寒和酷热,在黄发新脸上就留下了明显的岁月印记。保护区内道路条件差,黄发新每次下去都是乘坐底盘较高的皮卡车或摩托车。有几次,他们的车辆陷入沼泽或雪窝里,大伙儿费尽周折才走出保护区。

这里处于阿拉山口的风道区,风力有时达9级到10级。“风太大了,吹到脸上、耳朵里都是沙子,能见度只有几米,几乎不能站直。”他回忆道。

黄发新发现,艾比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湖面逐渐萎缩。他在巡护时若遇到盗挖肉苁蓉、盗采卤虫等破坏生态环境者,就会坚决制止和说服教育。

让黄发新记忆犹新的是,他刚到新疆便承担起了受援单位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谈判的重任,他留过学,专业知识和英文基础都很好,加上一次次深入保护区勘察,很快提出了关于谈判的会前通气、会中协调、会后跟踪工作思路,并参与到和外国专家的一轮轮谈判中。

巡护、宣传、执法……有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艾比湖的生态环境正一步步好转。援疆第三年,保护区周围的各族群众由衷地对黄发新说,现在沙尘暴少了,空气质量也变好了。听到这些赞扬,他感到自己没有白来新疆。

结语

本报《波澜壮阔的民生史诗——自治区民生建设年活动纪实》自6月20日起连载,在近3个月的时间中,14个篇章34篇纪实报道,全面呈现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6年以来,广袤的新疆大地上一幅幅生动而真切的新疆幸福民生史诗画卷,为即将召开的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献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6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下,在国家相关部委和19个对口援疆省市的鼎力支持下,新疆大地上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民生建设热潮,新疆各级党政率领各族人民奋力书写波澜壮阔的民生史诗。6年间,新疆每年民生投入均占财政支出的70%以上,全国领先。这6年,是新疆民生建设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新疆2300多万各族群众倍感温暖与幸福。

让人民幸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在民生建设之路上,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谱写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新篇章。


  • 上一篇:乌恰县委领导“双节”慰问援疆干部
  • 下一篇:边疆小村那涌动的温州情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