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吉林的朝鲜族姑娘刘谢美子现在是北京劲松职业高中中餐烹饪专业高二1401班的班主任,这个班有点特殊,学生全是男孩子,这让她在工作中必须多几分严肃。
和她一同走在校园时,时常能听到路过的学生十分有礼貌地叫“刘老师好”。在很多学生眼中,这位80后年轻教师不仅是他们口中的“刘老师”,还是生活中的知心姐姐。
4年前,当时24岁的刘谢美子加入了援疆教师的大家庭。
2012年8月20日,第七批第二期北京援疆教师来到新疆,刘谢美子作为44名教师中的一员,负责教音乐课。
“那儿天气很热,阳光很强烈。”初到新疆的刘谢美子不太适应当地的气候,“那个时候感觉皮肤很干燥,容易晒黑。”
刘谢美子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到达住宿的地方时,看到眼前干净整齐的环境,她十分感动。她住在当地一个廉租房里,在她们到达之前,学校已经让人将这里打扫干净,并为她们购置了部分生活用品。
住在这里的,除了和刘谢美子同去的7名医生和7名教师,都是当地人,大部分都是维吾尔族同胞。虽然时常会想念家人,但是当地人的友好让她感到了亲情般的温暖。
由于水土不服,在新疆生活了不到一个月,刘谢美子开始牙疼。那段时间,她只能坐着,不能躺着,就连睡觉也是坐着。后来,刘谢美子找到援疆医生魏洁,被诊断为牙髓炎,有颗牙齿必须得杀神经、做牙冠。由于当地医疗设施条件有限,魏洁说暂时只能做简单的处理。学校领导建议刘谢美子请假回北京治疗,但刘谢美子希望认真完成自己的援疆任务,没有回北京治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咱们在那不一定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要是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这是刘谢美子的教学理念。
她在和田县第三小学担任二年级和四年级的音乐教师,教学生唱歌、跳舞、弹琴。因为学校没有琴,每当上课需要用琴时,刘谢美子都将自己的电子琴从办公室搬到教室,教孩子们弹琴,给孩子们伴奏。
刘谢美子上课很注重基础知识。当地老师上音乐课的模式是一节课教熟一首歌,而她不仅教会学生唱,“我上课时让学生把简单的歌曲先唱熟,然后加上舞蹈动作,从最基本的声乐知识教起,唱完歌之后再用柯达伊音乐手势教孩子们识谱。”当孩子们忘记谱子的时候,刘谢美子一做手势他们就懂了。
“有的学生虽然音乐乐理方面比较薄弱,但是他们愿意唱歌、愿意跳舞,他们喜欢音乐,这是他们的优势。”刘谢美子说。
一年的援疆时间,第七批第二期北京援疆教师共听课评课600多节,上示范课、研究课约240节,做各种规模的学术讲座约120次。
除了作为课堂上的音乐老师,刘谢美子平时还参加一些活动的编舞。在她的笔记本中,记者看到她在援疆时拍的照片,照片中的她每次都穿着漂亮的演出服,露出灿烂的笑容。
她创作了舞蹈《向快乐出发》,全校学生在做完广播操之后再跳这支舞,活力十足。在和田县“庆五一”第二届职工文艺汇演中,她编排歌伴舞《中国梦》,“在享受音乐美的同时,加深了解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期盼”。
刘谢美子说,“当地老乡和孩子们的积极乐观、和善友爱”对她影响很大,“其实在新疆,受到教育的恰恰是自己”。
有一次,她和几位同事出来散步,路过一个长廊,长廊里种了西红柿。在一旁忙农活儿的西红柿主人看到她们,向她们说:“想吃就摘着吃吧。”于是,同事便走到地里摘了西红柿。后来,旁边另一位老乡跟他们说,这里的西红柿长出来特别不容易,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吃。“说实话,当时吃了西红柿之后同事们都挺后悔的,老乡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自己舍不得吃,每次都会用来招待我们”。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愿意回到那里,也是圆自己的梦,看一看当时自己教的孩子现在的情况,是上初中,上高中,还是学习其他职业技能。”虽然回到北京已经4年了,但是刘谢美子依然牵挂着她在新疆和田的那些学生。
新婚不久的她,和爱人有了一个约定,“如果有机会,我们一块儿去援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