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宋建华) 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停靠在乌鲁木齐“八楼”的2路汽车。在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中,围绕“总目标”加快发展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刀郎的投资培养人、市政协委员郑金标提出,将旅游与文化结合、加大扶持力度、培养更多文化人才,让更多“刀郎”唱出新疆声音。
郑金标是广东潮汕人,1989年来到新疆,喜欢音乐的他于1996年创办了从事本土音乐唱片制作出版的新疆德威龙音像发行有限公司。1998年,郑金标开始与四川音乐人罗林(刀郎)开始长达近8年的合作,刀郎一直担任公司的音乐总监。2003年8月底,该公司制作的《西域情歌》面市,罗林开始以“刀郎”的名字来面向广大歌迷,从此一举成名。
郑金标说,围绕总目标,乌鲁木齐正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作为新疆的文化中心,乌鲁木齐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我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13000余家,文化产业涵盖10大门类、100余种业态,已初步形成门类齐全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但目前我市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不具体,文化产业布局不平衡,缺乏竞争力强的文化项目,缺少骨干龙头企业,缺少叫响全国的原创文化艺术精品,文化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缺乏等问题。
郑金标说,新疆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围绕打造现代化旅游城市,我市要依托地域资源,将文化产业发展融于旅游业发展之中,积极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融“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于一体,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打造文化旅游产业。
“比如可借助冰雪风情节、中亚音乐节等,将各民族民俗融入其中,也可创作歌曲、影视等文化作品,再打造一批类似《2002年第一场雪》的文化作品,既促进旅游发展,也让更多人了解新疆和乌鲁木齐,助力总目标实现。”郑金标说。
市政协委员张帆说,在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当中,我们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广泛实施和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工作,有关单位和部门能够打造更多、更丰富、更灵活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可以在全市层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比赛、演讲比赛、歌舞比赛、书法大赛、摄影比赛、文学创作大赛、曲艺大赛、技能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其他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以此提升和吸引全市各族人民的参与意愿,从而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