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蔡俊)12月14日,喀什东路街道东站货运中心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12位来自全疆各地的维吾尔族乡亲,和工作在这里的亲人一道,见证了“民族团结幸福公寓”揭牌的全过程。
当天,由高新区(新市区)区委、管委会、区政府主办的揭牌仪式在该货运中心隆重举行。自此,12月14日至16日,在高新区(新市区)区委组织下,“探亲行·高新情——外来务工人员家属探亲融情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据了解,此次活动包括邀请少数民族优秀外来务工者家属走进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参观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感受城市文明和企业文化;请外来务工者家属参观乌鲁木齐具有代表性景点和地点,感受首府巨大变化等等。
高新区(新市区)常委、统战部部长热依汗·阿不都热西提表示,此次活动旨在表彰一批在本职工作、民族团结等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外来务工人员,并将幸福公寓“嵌入式”居住方式带来的良好社会效应进行全面推广。
幸福公寓里的小幸福
幸福公寓揭牌仪式是此次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当天的揭牌仪式很特别:没有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但在国歌庄重的奏响声中,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幸福与亲情。
当“民族团结幸福公寓”牌匾上的大红遮布揭开后,一个logo标志令人瞩目:一个鲜艳多籽的红石榴横切面图案置于白色衬底上,朴素大方,下书“亲情、融情、团结、感恩”八字。热依汗·阿不都热西提说,这个logo寓意着:各民族兄弟姐妹在幸福公寓这个大家庭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联结在一起。
生活在“民族团结幸福公寓”里的工作人员大约有300人左右,基本都是装卸工,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南北疆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占85%以上。乌东站营业部经理贾敬超说,幸福公寓的前身是装卸队宿舍楼,从今年4月起,开始由喀什东路街道办事处与乌东站营业部共同进行规范化管理。
走在公寓楼里,每一层楼都有洗衣机、电茶炉、洗浴间,虽然不甚豪华,但生活设施相当完备。
不仅如此,公寓楼内还有电教室、图书室,操场上设有篮球场、台球厅,工会还定期为外来务工人员组织比赛、放映电影等等,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儿子的生活条件这么好,我真的太放心了!”前来探亲的75岁的亚森·托合提笑眯眯地说。
“我们都是兄弟”
这栋楼里,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土家族、满族、回族、蒙古族共7个民族的工人,且大多数装卸工工作时间都在三年以上,工龄最长的,甚至达到10年。
“有些人走后不久又回来了,觉得舍不得这里。”29岁的艾尔肯·托乎提说。艾尔肯·托乎提是2012年来到乌鲁木齐打工的,刚来这里的第一年,他有些不习惯,但很快,住在对门装卸队里的老大哥河南人刘学军,就让他放下了“心防”。
“我们都叫他‘大牙’,因为他有两颗龅门牙。”艾尔肯·托乎提笑了。48岁的刘学军只要去一趟“巴扎”(集市),就会给他和舍友们带回一些好吃的水果、干果,脾气超级好,见谁都笑,大家跟他开玩笑,他也不生气,有重货时,如果看到艾尔肯搬不动,刘学军也会装上就走,“时间一长,我们就跟兄弟一样了”。
这样的兄弟关系,在幸福公寓里很常见。22岁的牙库甫·买托合提一下班,就要去46岁的郑新华房间里串门,还软磨硬泡着郑新华去打篮球;31岁的李恩隆和28岁的玉素甫·艾买提最喜欢在清真餐厅里“拼饭”:“他打一盘薄皮包子,我就打一盘抓饭,两人一次可以吃两种饭,反正都是兄弟。”
幸福公寓里,总能看到不同民族间的工友们亲热地互开玩笑,搂肩膀捶两拳更是常见,各民族同事间的亲密互动,在这栋公寓里习以为常。刘学军还“爆料”,今年4月,一位维吾尔族兄弟患了胰腺炎,需做手术,全体装卸工自发为这位兄弟捐款共计5000余元,帮助他渡过难关。
“这位小兄弟回家了,我们还挺想他,时不时还电话联系一下。在公寓里,大部分时间大家都吃住在一起,早都像是一家人了。”刘学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