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杂谈 >>南疆就业观察记
南疆就业观察记
作者:网络转载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石速 帕蒂曼 于兮 通讯员王志恒报道)

和田地区洛浦县:家门口赚钱无后顾之忧

在干旱缺水、人多地少的洛浦县,如何让占全县总人口33%的贫困群体走出贫困,转移富余劳动力无疑是有效途径之一。

11月20日,记者从洛浦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今年以来,当地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近9.8万人,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3.8万余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劳务输出共实现创收2.6亿余元,人均增收超过3000元。需要指出的是,洛浦县的务工大军中,近60%属于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在家门口赚钱,不仅能照看家庭,还能增加收入,两全其美。

洛浦县地处大漠腹地,是国家级贫困县,大批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没有足够的接收单位可不行。

洛浦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唐铃丰说,近年来,随着国家很多优惠政策对南疆倾斜,落户洛浦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多。今年,洛浦县专门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将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项目管理单位建设项目吸纳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分解到了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将就业任务指标纳入乡镇、街道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抓紧抓好岗位对接工作中,洛浦县积极开拓本地企业用工、疆内其他地州及兵团用工、疆外企业用工渠道。除了组织力量到北疆甚至内地与企业洽谈对接用工信息,还安排专人定期赴县域企业、招商引资企业、各类施工企业,对这些企业的用工需求逐个摸排登记,分期整理汇总出岗位信息后,利用乡镇巴扎天开展面对面的职业介绍服务。

为落实好年初的和田地区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会议以及最近的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推进会,洛浦县不断加大就业宣传力度,县电视台、乡村大喇叭经常宣传劳务经济奖励政策和县域企业促进就业奖励政策。在今年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当地组织人员到67个村推进就地就近就业工作,做到岗位信息入户到人,实现了岗位信息与贫困家庭劳动力的零对接。

润物细无声的宣讲,贴心的组织引导服务,带头务工人员得到的实实在在好处,让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加入到务工大军中。

在洛浦县恰尔巴格乡库其热克村,27岁的阿卜杜吉力力·霍吉色依提以前做过不少生意,但都以失败告终,还欠下一屁股债。在县人社部门的帮助下,阿卜杜吉力力到家门口的和田汇联丰纺织有限公司务工,两年的锻炼让他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班长,而且还在工作中找到了“另一半”。

“厂里提供了夫妻工宿舍,条件不错,像个小家,我和妻子每个月可以拿到5000多元工资,而且有职工食堂,感觉非常好。”阿卜杜吉力力说。今年,他把以前做生意时的欠债全部还完了,还有了可爱的孩子,感觉腰杆子可以挺直了。

据了解,在和田汇联丰纺织有限公司,95%以上的员工来自当地。在洛浦县像这样能吸收大批劳动力的企业不在少数,这些生产企业用工时,希望聘用相对稳定的、熟练的员工,员工技术越熟练,工作越稳定,获得的薪酬便越高。

为此,洛浦县人社部门结合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相关政策,已经开始设法引导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型。

克州:务工去多远服务跟多远

11月15日,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苏木塔什村村民买买提阿力·哈尔买买提的家里热闹极了,亲朋好友正在他新装修好的房子里开家庭聚会,孩子们在门前围绕着崭新的小轿车玩耍。

4年前,买买提阿力和妻子一起去东莞务工,几年下来就挣了17万元。今年,夫妇俩在村里盖起一套150平方米的安居富民房,自己掏了8万元,剩下的5万元由政府补贴,他们又用5万元把房子装修一新,还买了一辆小轿车。买买提阿力说:“是劳务输出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记者了解到,随着全疆各地全面启动就业惠民工程,克州提出要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把就业惠民工程作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克州高度重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重要任务纳入脱贫攻坚、援疆项目规划中,制定了《克州脱贫攻坚“转移就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确定要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力争实现转移就业脱贫19100人的目标。

来自克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资料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克州已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93410人次,完成目标任务90000人次的103.8%,其中疆内转移就业83330人次,疆外转移就业10080人次(包括有组织到内地转移就业4308人),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5465人,完成2016年转移就业目标任务6208人的88%。

在阿克陶县,有一对因劳务输出致富的夫妻,他们是阿布都热衣木·马木提和马丽开·吐尔洪。2015年,这对夫妻双双随着阿克陶县劳务输出队伍来到福建泉州和诚鞋业有限公司务工。

阿布都热衣木告诉记者:“以前种地年收入1万元左右,现在的年收入可以达到5万元。劳务输出让我们的收入增加了,彻底改变了家庭面貌,而且两个小孩也在内地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孩子的学费都由县里负担,每个月还有伙食补助。”

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克州还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克州劳务输出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鼓励农牧民外出务工的优惠政策,除了免除外出务工人员在培训期间的住宿学习费用、统一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免费体检、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办理外出务工所需的证件手续、协调用工单位为务工人员缴纳社会保险、保障最低工资及正常节假日休息等优惠外,又充分结合国家、自治区现行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异地医疗、失业、养老、子女受教育等社会保险制度,不仅充分调动了农牧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还从根本上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通过坚持多渠道、多措并举开拓劳务市场,积极开辟疆外劳务输出门路,目前,克州已经逐步建立起了稳定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在浙江慈溪、江西南昌,克州劳务输出人员就业服务工作站已经建立起来,那里有长期派驻的专人针对赴内地省市务工的克州籍务工人员提供巡回管理和跟踪服务,在浙江、广州、福建、山东等地,克州也建立起了10余处“用工环境好、工资待遇高、服务保障到位、相对稳定”的疆外劳务输出基地。前不久,在乌鲁木齐市克州办事处,还挂牌成立了克州驻乌鲁木齐市农民工综合服务站,人社部门人员已经配备到位,主要负责南北疆劳务输出对接、就业岗位开发、农牧民族特色产品展销等工作,同时做好转移就业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喀什地区:抓好了产业促进了就业

“在这里工作很好,工厂包吃包住,同事们都很关照我。我刚进厂每月收入2000多元,比在乡下种地收入高多了。”11月22日,在喀什经济开发区草湖产业园新疆东纯兴纺织公司工作的热孜完古·吐鲁洪,畅谈着她工作一个多月来的感受。

热孜完古的家在兵团第三师的一个团场。两年前,她从一所纺织技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如今成了产业工人。热孜完古是广东省东莞市实施产业援疆的受益者之一。草湖产业园是2014年广东省党政代表团考察援疆工作时提出的200万锭纺织服装产业园建设项目,是广东省全力打造的援疆重大战略平台。今年6月,产业园首期30万锭棉纺示范项目开始投产,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环锭纺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喀什地区1500多名各族员工在此工作。

今年10月19日,喀什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管委会与东莞东实集团、山东恒丰集团签署新建30万锭棉纺项目协议书,加速推进草湖产业园200万锭纺织服装这一龙头项目。该项目于11月16日奠基,计划在2017年上半年完成厂房建设工作,2018年春节前全面投产,届时将创造就业岗位2000个。

喀什经济开发区和喀什地区各县市的工业园区,如一轮产业高度集聚的明月,照亮着喀什地区抓产业促就业的转型发展之路。

在喀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个人有了工作,就容易安定;一个家庭有一人就业,就增加了一份稳定的力量。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喀什地区始终坚持“就业第一”,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当地密集出台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扩大就业,稳定就业,对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民族团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今年以来,喀什地委、行署出台了“四个一”工程等系列促进就业政策,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把就业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各县市立足发展产业吸纳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支撑就业、自主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等方式促进就业,大力发展吸纳就业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援疆促进就业效应。

据统计,2016年1-10月,喀什地区城镇新增就业10.4万人,完成地区年任务10万人的10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零就业家庭保持24小时内动态清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6.9万人次,完成地区年任务80万人次的108.6%。劳务创收69.3亿元,完成地区年任务60亿元的115.5%;201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返回喀什生源地报到5581名,已实现就业3319名,就业率为59.5%。培训各类人员12万人次,培训结业10.3万人,完成年任务10万人次的120%。全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另外,喀什地区未就业大学生赴援疆省市培养计划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喀什地区共组织4135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30所高校培养,经过学习锻炼,广大学员不仅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技能,而且增进了与内地师生和群众的感情,培养期满考试考核合格后找到了自己的岗位。“十三五”期间,喀什地区计划再选派1500名优秀大学生到援疆省市培养。

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毕业后就业有人解你愁

“最近,沙雅县为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解决了不少岗位。县教育系统招聘了20余名教师、200名双语幼儿园保育员,县人才开发公司招聘了一批协警。就在昨天,县水利部门还对新招聘的水管员面试,最后确定聘用60名水管员。”11月20日,沙雅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马宝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传递出一连串帮助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梦的好消息。

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推进会的召开,为沙雅县解决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对于会议提出的重点做好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组织实施好“五个一批”行动计划(企业就业一批,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一批,创业带动就业一批,基层就业一批,兵团就业一批)等要求,沙雅县举全县之力帮助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就业。

马宝忠说,沙雅县有能力为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全部解决就业,但这需要就业管理部门设法去引导,并开拓思路多提供就业渠道,帮未就业毕业生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

马宝忠介绍,各招聘单位为了留住大中专毕业生,在人才培养和相关待遇上都给予了比较优厚的政策。比如,对于新近招聘的教师享受的待遇和新入职教师待遇相同;幼儿园保育员如果爱岗敬业,能力达到幼师水平,可以竞聘幼儿园老师;水管员多为中专毕业生,他们每个月可以拿2000多元工资,并享受“五金一险”。此次参加应聘的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实际上很多已在外打零工或在企业工作,现在想趁此机会换一份更称心的工作。

同时,沙雅县就业服务中心耐心细致地做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到企业就业,有条件的可以自主创业。

从小在沙雅县长大的依力哈木,2006年从新疆化工学院毕业后到乌鲁木齐市一家民营企业当销售员,他发现做销售工作能学到很多东西,就认准了这个行业,积累了一点资金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后,他开始回乡创业。沙雅县在自主创业促就业方面有一系列优惠政策,依力哈木的公司顺利落户县工业园区,他拿到了无息贷款和解决就业补贴,还享受到了税收优惠。

依力哈木的妻子扎依丹·艾尔肯是他当销售员时的同事,2008年从新疆大学毕业,如今,夫妻俩创办的沙雅县百年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已解决20余人就业,其中6名大中专毕业生均为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车间主任海热古丽·吾斯曼便是其中一个。

“我的公司主要生产各式糕点,这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但我们生产的糕点味道好,今年5月生产线启动后便停不下来了。我经常对一些大中专毕业生说,不要害怕遇到困难,不要担心工作不稳定,如果自己肯努力奋斗,在哪里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依力哈木说。

创业成功并带动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有很多,比如,2009年从山东现代职业学院毕业的凯丽比努尔·力提普在沙雅县城开了一家夏合拉婚纱摄影影楼,加上与哥哥合开的餐厅,她已经解决了十余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沙雅县今年构建覆盖县、乡、村的就业服务新格局,前不久启动了村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示范项目建设工作。服务站首先开展的工作是建立五大信息库:富余劳动力信息库、大中专毕业生信息库、转移劳动力信息库、两后生信息库、用工需求信息库。现在,当地正在努力完成76个行政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示范项目建设。

□短评

千方百计攻克“就业课题”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十三五”时期,要新增城镇就业220万人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300万人(次)以上,应届高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85%以上。能否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我们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到:就业是一个依然严峻的课题;其次需要我们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全力以赴攻克“就业课题”。

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由于地理因素等多种原因,就业问题比很多地方都繁重,都复杂,都更紧迫。做好这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当前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当务之急。而能否做好这项工作,应成为评价领导干部驾驭能力和工作政绩的重要内容。

千方百计开辟就业门路,是一项紧迫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认识到位,工作到位。为此,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已高瞻远瞩地为我们指明了现实操作路径: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推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引导各族群众有序进城就业、就地就近就业、返乡自主创业,鼓励和支持到内地就业、到援疆省市就业。这些周密部署只要得到坚决贯彻落实,再加上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会取得扎扎实实的实质进展。

前不久,自治区在喀什市召开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推进会,全面启动就业惠民工程。这是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表现,也为我们做好就业工作吹响了“冲锋号”。

事实上,当前我区扩大就业仍有很大潜力。我们应破除种种就业障碍,完善就业创业环境,搞好就业创业服务。同时,我们在劳动力市场培育、信息发布和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也应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尤其是在南疆地区,需要我们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促进就业。

千方百计攻克“就业课题”,就是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实事。我们相信,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的安排部署,千方百计、扎扎实实地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我们就一定能开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 上一篇:新疆开展“与法同行万人宣讲”活动
  • 下一篇:靠技能脱贫 用双手致富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