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5日,3岁的阿不都萨拜尔在小区门口玩耍时走失,阿里木·斯热依丁 (中)将其找到,并送到其父亲面前。(资料图片)
新疆网讯 (记者马婷)的哥阿里木·斯热依丁小时候最害怕考试,然而如今他和伙伴们偏偏选了最难的一张试卷。
这张试卷只有一个答案:找到走失者。
50多位“好汉”
阿里木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哼上几句“好汉歌”,而他组建的“阿里木爱心寻人车队”,自2015年初成立以来,已成功找回33名儿童和2名走失老人。
正如歌里唱的“说走咱就走”,当这座城市,有人走失的时候,“阿里木爱心寻人车队”就会在路上。
这是一场爱心“马拉松”,为缘寻找,为爱坚守,人间真善美在寻人之旅集中释放,又在点滴瞬间中完成人性价值的升华。
寻人队伍一开始只有22人,到现在已有50多人,成员由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多个民族组成。
平日里,他们是出租车司机、社区工作人员、餐厅老板、环卫工人以及保安,各自在平凡的岗位上忙碌着,但只要听到有人走失,就瞬间“变身”。
阿里木是队伍里的“及时雨”,爱交朋友,只要他一通电话,大伙儿随叫随到。
团结起来力量更大
说起组建寻人车队的初衷,阿里木说,那是2014年冬天的一个清晨,他看到路边有一个不满6岁的孩子正冻得瑟瑟发抖,他赶紧把孩子带上车,把暖气开到最大,但孩子仍在发抖,孩子说他找不到回家的路,已经自己走了一个晚上。
阿里木随即放下手头的事,用半天时间帮孩子找到了家。他永远忘不了,孩子和妈妈抱在一起时,那两张流着泪的笑脸。自此,他踏上了寻人之路。
然而,说到如何找人,团队里的阿不都·萨拉姆让阿里木都佩服。
10月10日19时30分许,阿里木接到一号立井附近一位市民的电话,说他12岁的儿子小凡两天前在上学路上失联,家人四处寻找无果。
随后阿里木将孩子信息、走失地点、联系电话等在微信群里发布,不到一分钟,大家都回复“收到”。
第一个回复的就是阿不都·萨拉姆,他是新旅车队的出租车司机,善于出点子、想策略,是团队里的“智多星”。
他在5分钟内确定寻找路线,并明确主要找附近网吧、银行取款机、商超角落或有暖气的写字楼。
打馕工吐乎提是个热心肠,性子急,人称“小旋风”,“智多星”还在群里出着点子,他已经连说了三声“走”“走”“走不走”。
的姐李洋、老师曹宝勇是团队“联络员”,他们立即将孩子信息在朋友圈里发布,同时在多个爱心团队里将消息共享。
“行者”艾尼瓦尔是一名环卫工,平时沉默少言遇事冷静,但只要群里提到有走失的小孩,他总是积极参与,他提出带着小凡的父亲一起找,避免寻找路线重复。
到次日2时20分,队员们最终在小西沟附近一栋写字楼上找到小凡。和小凡在一起的还有3个孩子,最小的只有8岁,他们在附近的网吧将身上的钱花光,饿着肚子不敢回家。
有心气就是“年轻”
虽然团队成员们平时很少见面,但并不妨碍他们愉快地交流。
群里的“开心果”穆拉爱说些轻松话题,在大家遇到困难时,他也总是用幽默的话来打气。
有一次大家寻找一名走失的老人,从下午5点一直到次日凌晨3点还没找到,很多人都泄气了。
“偶吼,嘎嘎的事儿,人藏起来了嘛!”他的一句淳朴的新疆话,逗得大家“扑哧”一笑,又鼓足干劲,一个小时后终于找到老人。
如今,阿里木在乌市道路客货运输服务中心出租车队开着新AT6988出租车,已有5个年头,最怕别人问他年龄,每次有人问都被他岔开话题。
“别提年龄撒,我还年轻,还能做好多事……”
□记者手记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说的不只是《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还有我们身边的“城市英雄”。
阿里木·斯热依丁、阿不都·萨拉姆、李洋、穆拉,起早贪黑,开着出租车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
艾尼瓦尔、吐乎提、曹宝勇,勤勤恳恳,用双手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他们是平常生活里最平凡的人,甚至有些不起眼,但只因拥有一颗炽热的心,让他们立即“变身”,开启“侠客行”。
他们是乌鲁木齐的“活地图”,他们总结了“黄金24 小时寻人守则”,他们掌握了“寻人经验”。
但他们还是不满足,仍在不停地摸索着,怎么才能让孩子不走失,怎么才能让老人找到家……
我看过母亲阿依米莎抱着3 岁儿子入怀时的泪眼,我看过78 岁的何德凡走失后女儿何小娟紧锁的眉头,我看过患病弟弟走失11 天后姐姐吐尔逊·古丽的不知所措……他们都说“多亏了阿里木的团队……”就像在说“多谢大侠出手相助!”
“阿里木爱心寻人车队”正在逐步扩大,成员的爱心事业也不仅限于寻人,他们说自己是“一群做好事上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