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生网讯 (通讯员 梁百川 王禄)近年来,吉木乃县将农村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率先在恰勒什海乡试点,结合“五位一体”机制建立农村社区党政服务管理中心,探索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
乡村联建提升驱动力。恰勒什海乡以精准化扶贫为抓手,11名乡领导、37名机关干部实行包村包户制度,深入94户居民家中“访百家情”,做到掌握社情“零遗漏”;乡、村两级24名干部轮流坐班、轮流办公,在相互交流中促进社区工作稳步推进;开展“一月一主题”活动,每季度组织乡包村领导、“第一书记”和不少于30名村民开展社区干部述职测评大会,并将结果纳入社区干部绩效考核中;乡村合力修建11千米防洪渠、排碱渠,在防止农业用水浪费的同时有效保护了7 000亩耕地免受盐碱化的侵蚀,有效落实了社区党政服务管理措施,发挥联建驱动作用。
村村联建帮带齐发展。恰勒什海乡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双赢”的发展思路,探索了以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的“联村建社”模式。3个村、14名村干部融合为一套社区班子,通过组织联建、党员互帮、发展共谋整顿转化了1个软弱涣散党组织,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1万元;以“四议两公开”等26项民主管理制度建章立制,为社区居民排难解难10件,村级民主管理自治实现了由“人治”向“法治”、“官治”向“群治”的转变;以社区9名志愿者和5名党团员为主体组建一支专业化帮扶队伍,为年轻劳动力提供98条就业信息、提供342个岗位,为自主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服务2次,帮扶由“输血”变“造血”;吸收各村多才多艺的农牧民10人组建成社区文艺队,打造农村社区文化阵地,在充实村民闲余时间的同时也为居民们带来了家门口的文化盛宴。在相互交流融合、学习借鉴中,共享了各类资源,将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推动农村社区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
村住联建给力“惠民生”。以“星级化”创建为主线,地、县两级24名“访惠聚”工作组成员结对帮带18名村级后备干部,协助农村社区打造领导核心星。争取各类医疗资金120万元建设社区卫生院,自治区卫生计生委通过自身优势资源为卫生院无偿捐赠了价值50万元的急需医疗设备。通过硬件建设和设备配备,现已开展大型巡回义诊6次,义诊人数500余人,发放健康知识资料1 500多份,免费赠药3 000多元,助推农村社区打造为民服务星。“访惠聚”工作组协同社区干部选取77户村民作为“发展庭院经济种、养殖示范户”,投入6.3万元为示范户免费发放洋芋种子1 000多公斤、各类菜苗1 600多棵、投放鸡苗3 700多只,着力打造农村社区生活富裕星,“惠民生”凸显成效。
村警联建下好“稳定棋”。恰勒什海乡秉持“100-1=0”的维稳理念,农村社区结合“一村一警”警务机制,鼓励村警下沉开展治安防范、信息收集、化解矛盾、服务群众工作。社区及时组建以8名治安联防员为主体的常备维稳队和12名青年先进分子为主体的预备维稳队全力支持村警联建。切实掌握辖区内的重点、特殊群体的动态信息,以“两结合三补充”的调解方式,处理矛盾纠纷15件,实现化解矛盾“零激化”,强化对农村社区社会治安的有效管控,净化社会风气,营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秩序。
村企联建模式促“双赢”。2015年7月,恰勒什海乡引进福润节水科技有限公司,实行“党支部+企业”运行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本地富裕劳动力20多人。企业在出售节水灌溉设施时,坚持以优先、优惠的原则造福于社区农牧民,并将部分产值用于支持乡村公共事业发展。在引进企业的同时,乡、村两级大力支持农村社区居民发展“周末农业”,利用村民自家种植的蔬菜办饭馆,销售自制面包、糕点等,既延伸了社区农业产业链,又为社区家庭主妇提供了工作机会,多元模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