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提·卡斯木在大型网络文化活动“融情·微纪录”启动仪式上用手机进行拍摄。(记者周志东摄)
新疆网讯(记者周志东)在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林场吾斯塘博依村,一位老人一直是村里的“明星”,虽然他没有昂贵的出场费,但是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欢声笑语。他叫买买提·卡斯木,爱唱红歌的他,今年却开始研究手里的“高科技玩意儿”:手机和自拍杆。
7月22日,在村委会小广场举行的大型网络文化活动“融情·微纪录”启动仪式上,头戴花帽,衣着整洁的买买提·卡斯木不停地用带着自拍杆的手机拍下现场的一幕幕场景,他的举动吸引了不少记者的“长枪短炮”,看到大家这么关注他,热情的买买提·卡斯木笑着说:“我今年刚73岁,不老,我要用手机记录下村里民族团结的好故事。”
自己成为好故事的主角
为了学习手机拍摄,老人还和27岁的儿子吐尔地·买买提红过脸。那是今年年初,买买提·卡斯木发现家门前时常有年轻人扎堆在一起,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细杆绑着手机,摆弄着各种姿势对着自己拍照。老人困惑年轻人的怪异行为,但是又不好意思问,只好回家求助在警务室工作的儿子。
“他们嘛,都用手机记录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存到手机里,可以经常拿出来看。”吐尔地·买买提告诉老人。
“儿子,这个东西该咋用?”“爸爸,这个太复杂了,你学不会的。”儿子的一番话“激怒”了老人。
这之后儿子开始领教了爸爸的倔劲儿。买买提·卡斯木只要见到村里的年轻人就虚心求教,儿子只好“投降”给父亲当起了师傅。“他年纪大了,手摁久了就累得慌,手还老抖,也不会聚焦,刚开始时拍出来的照片不是虚了,就是人拍不全,一直练习了两个月,终于出师了。”
就在半个月前,儿子给父亲换了一部大屏vivo手机,便于他拍照。这段故事后来被拍进了微视频:《买买提·卡斯木老人的一天》,成了“融情·微纪录”开幕式上吸引笑声最多的作品。
用手机记录民族团结故事
采访中买买提·卡斯木给记者看了他手机里存储的照片和视频:6月19日,村民鲁慧芳将一名维吾尔族妇女送到县城医院治病;开斋节,他和邻居一起共度节日;还有睡觉的外孙和家里的各色美食…… 他的手机里有300多张(段)图片和视频,都是关于家里的大事小事和村里的民族团结故事。
为什么记录这些?买买提·卡斯木说,这还有一段往事。1960年,买买提·卡斯木的母亲生病了,从部队上退伍来到村里的汉族医生许希经常来家里免费为母亲看病送药,这一看就是六年。1961年,村里来了几户汉族邻居,此后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在村里扎根。
1976年初,他萌生了将新闻里的大事和村里民族团结的故事记录下来的念头。从那年11月起,买买提·卡斯木开始写日记,这一记录就是39年,从未间断。 如今他记录的文字内容已经有50多万字、26个本子。其中就记载了2002年,汉族村民田开林的18亩大棚蔬菜遭遇风灾,村支书艾买提·依明带领全村的村民都过去帮忙,帮田开林一家把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的感人故事。
可是记在本子上的内容一次只能有一个人看, 买买提·卡斯木想方设法琢磨怎么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村民族团结的故事,以及村里这些年的巨大变化。当他学会了用手机拍摄照片和视频后,他知道这就是实现梦想的工具。
当宣传民族团结的“网红”
“现在政府优惠政策多了,村里人慢慢富起来了,很多人从事的工作都是政府出资资助的,政府还帮助年轻人外出务工。”买买提·卡斯木说。 “我就是想宣传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让大家更加懂得珍惜民族团结。只要我还能动弹,我就一直拍下去,一直写下去。”
买买提·卡斯木用手机拍摄民族团结的故事也感动了村里的一批人。现在他有了自己固定的粉丝团,成员从20岁到70岁的人都有。54岁的邻居托合木·尼牙孜说:“他是个好人,他做的都是好事,村里人都说学会拍照片的买买提·卡斯木跟以前不一样了,走到哪里都要拍几张,自己乐得跟喝了蜜似的。”
目前,买买提·卡斯木自拍的视频有20余个,都是宣传民族团结的故事,他还把民族团结的视频内容全部用文字写进日记之中。“我以后还要学习上网传视频,要把民族团结的故事传到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