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历史 >>新疆方言不只是“歹得很”
新疆方言不只是“歹得很”
作者:网络转载


新疆网讯(记者王素芬)“这家抓饭歹得很!”“那天我们滑雪,玩得歹歹地!”新疆人口头喜欢用“歹”做赞语,语气中那份夸赞甚是浓烈。将“歹得很”“歹歹地”以书面形式表达时,“dǎi”一般都写作“歹”。市民李春山很有心,他认为:“歹”在词典中的释义,与新疆人欲表达的“好”之意相悖。如果书面化对应,“dǎi”准确对应的究竟是哪个字?

“新疆方言区别于普通话,有‘形同义别’和‘义同形别’两大特点。‘歹得很’‘歹歹地’属于‘形同义别’,即用字与词义相反。类似的用法还有‘好少的人’,‘好少’实则代指很多。这些用法不失为一种智慧的表达。”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语言学家张洋如是说。在《新疆汉语方言与维吾尔语比较研究》中,她梳理了新疆方言的发展脉络。

有些土的方言词汇,其实是很文雅的

“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新疆方言土。其实,有些土的方言词汇,细究起来其实是很文雅的。”张洋从事新疆方言研究多年,著有《哈密方言研究》《新疆汉语方言与维吾尔语比较研究》等书。

“哈密方言喜欢说‘跟前’‘言传’,问‘你几时来的?’。还有,文言虚词‘颇’和常用实词‘烦’构成‘颇烦’,讲‘颇烦得很’表示非常烦闷。这些词汇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均可以找到,听起来很‘土’,写出来可谓文雅之至。”

新疆方言非常有意思,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许多词汇现在仍活跃在新疆汉语中。如:《红楼梦》中的“恶水(泔水)”“拌嘴(争吵)”,《西厢记》中的腔子(胸脯、胸膛),《琵琶记》中的“差池(差、差劲)”,《金瓶梅》中的“业障(可怜)”“旋(随即、马上)”。

其他古语词还有,如:胰子(肥皂)、见不得(嫌弃、讨厌)、抠搜(吝啬)、犁(划破)、撂(放、扔)、跳踏(因发怒而顿足,引申为四处奔波)、劳道(老成练达,引申为厉害)、侉(土气)、矬(矮)、一从(自从)、管保(一定)、约摸(估计)、头大(看到不顺心的事或因吵闹而头昏脑涨)等等。在新疆汉语方言中,大约有300个古语词,在口语中被大量运用着。

张洋说:“上述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词汇,在新疆汉语方言中出现频率很高,老幼妇孺张口即出,且运用自如。古语词的普遍使用,从一个方面折射出新疆汉语方言中原文化积淀深厚的特点。”

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成,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学家刘俐李多次调研发现,清朝统一新疆后,新疆先后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移民,使得新疆汉语方言的兰银官话北疆片和中原官话南疆片得以形成。各地方言在新疆落地生根,纪晓岚在《民俗三十八首》之十五中写道:“蓝皮青裙五角簪,半操北语半南音。秋来多少流人妇,侨住城南小巷深。”描绘了当时居住在乌鲁木齐“城南小巷”的妇人们谈话时,南北汉语方言混杂的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人民支援边疆建设。一些新兴城市居民、兵团职工都讲一种类似北京话的普通话。这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在五方杂处,没有主体方言条件下的自然选择。这就是新疆汉语方言的第三部分——北京官话片形成的由来。

其中,兰银官话北疆片是新疆汉语方言中使用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方言。在世居者中占绝对多数,汉文化相对比较发达,历史较为久远的地区,如:哈密、巴里坤、阜康、吉木萨尔、奇台等地,人们多讲兰银官话,而后迁入者的方言基本被本地方言同化了。

张洋调查时发现,新疆铁路系统人讲话有铁路的味儿,兵团人聊天有兵团的味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由于来自全国各地,扎根边疆半个多世纪。兵团三代人说三种话:第一代人讲来自各省的方言;第二代人说当地流行的某种方言,如河南话;第三代人基本都统一为普通话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在语言里留下印记

新疆是丝绸之路的枢纽,是东西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在语言里留下印记,方言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世界三大语系——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的交汇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各民族语言势必会相互影响和交融,语言兼收并蓄,呈多元化特点。

张洋在研究中发现,新疆汉语方言中,少数民族语言借词不少,其中大多为维吾尔语借词,如:馕、孜然(烤羊肉的一种调料)、海娜(凤仙花)、皮牙子(洋葱)、巴扎儿(集市)、白卡儿(徒劳,白白地)、海买斯(全部)、牌档子(利益,油水)等。有些维吾尔语直译成汉语后,其本意与字面意义相去很远,如:眼睛小(吝啬)、肚子胀(生气)。还有一种是维汉合璧的词,如:搂素子(撒谎、胡说)、甩阿娃子(撒谎)等。

此外,新疆汉语方言中还有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借词,如:俄语的“萨玛瓦尔(茶饮)”“苏波汤(菜汤)”“瓦罐车(闷罐车)”;蒙古语的“达坂”“戈壁”;哈萨克语的“冬不拉(一种乐器)”“那仁(一种面食)”等。

《新疆图志》的创修者王树柟的《哈密》一诗,写出了清朝后期新疆汉语的一大特点:“彻田公守望,汉语杂胡戎”。话语中夹杂维吾尔语,这正是清代新疆汉语的突出特点之一。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反之,汉语也影响着新疆各少数民族语言。仅从维吾尔族日常饮食中,就折射着多元文化交融之光。拉面,在维吾尔族饮食中仅次于馕。维吾尔语中的“leghmen”,正是汉语拉面的音译。包子,古称“馒头”,维吾尔族把包子叫“manta”,正是汉语馒头的维吾尔语音译。由此可见,包子这种食品源于中原,很早就传入西域了。新疆汉语方言把大米饭叫“干饭”,维吾尔语叫“gangpan”,正是“干饭”的音译。馒头,新疆汉语方言叫“馍馍”,维吾尔语叫“moma”,正是“蒸馍馍”的音译。饺子,古称“扁食”,至今有的汉语方言仍这样说,吐鲁番、伊犁等地的维吾尔族把饺子叫“benxiy”,显然是“扁食”的音译。此外,南疆和伊犁地区的维吾尔族对水煎包的称法“hoshang”,正好是汉语“火烧”的音译。炒面叫“boso”,恰恰为“爆炒”的音译。

这些美食借词,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新疆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汉文化的融入程度。同时,也是作为丝绸之路枢纽的新疆多元文化交汇的佐证。

如今,新疆方言中,存在许多维、汉合璧现象,表现在词语、民谚、俗语、地名、商店等方面。词语如:大巴扎、好巴郎、大巴西(大头)。俗语如:买道不买道(行不行),只有天知道。地名和商店名更是普遍,如:阿图什市、骆驼巴西、阿尔曼超市等。

新疆不同民族的文化,包括语言,都不是绝对单一、绝对纯粹的。互相之间,都有较大范围、较深层次的影响和接纳,呈现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张洋说:“追溯语言的过去,研究语言的现状,对进一步研究新疆的历史,加强民族团结,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上一篇:新疆去年出土了哪些“宝贝”?
  • 下一篇:1000多件(组)文物讲述新疆历史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