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兵团展新颜
从屯垦戍边到建城戍边兵团再踏新征程
亚心网讯(记者卉子)打开新疆地图,一个个“军垦城镇”星罗棋布。在2000余公里边境线上,“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诠释着屯垦戍边伟业的壮丽与神圣。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告成立,从此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序幕。一批批军垦创业者、支边青年、知识青年、转业军人在一望无际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一片片绿洲、一个个团场、一座座军垦新城,270多万兵团职工群众挥动巨椽描绘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画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到2015年10月7日,承担着特殊历史使命的兵团将走过61个春夏秋冬。如今,兵团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70.1万人口和14个生产建设师、176个团场、两千多个连队、四千多家企业、管理7个城市的党政军企合一的超大型特殊组织,成为牢牢扎根边陲、戍边创业、发展经济,捍卫祖国最高利益永不换防的“兵团力量”,还奏响了开发建设边疆、共同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壮美赞歌,书写了几代兵团人扎根边疆、报效祖国的英雄史诗。
从沙海战士到耄耋老兵
从“生态卫士”到“绿洲哨兵”
2014年秋天,在兵团成立60周年的纪念日,5位80岁高龄老兵身着军装,来到矗立在第十四师47团团部广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前,颤巍巍地举起右手,向纪念碑行了庄严的军礼。
纪念碑,承载着老兵们戎马半生、屯垦戍边的光辉岁月,见证着兵团精神的凝聚与升华。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 维吾尔语意为“进去出不来”,这片中国最大的沙漠,埋葬过楼兰、安迪尔等古国和城市。兵团几代军垦战士,却在它的边缘开拓出一片片绿洲。
1949年12月22日,一支英雄部队用15天时间徒步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后进驻和田平叛,为新疆和平解放作出重大贡献。
1800名官兵走进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武器弹药加上粮食,战士们人均负重20多公斤,在严寒中一天要走100多里路。没几天,所有人的脚上都打满血泡。又过了几天,鞋全走坏了,光着脚也要往前走!
走到第9天,带的水用完了,走了12个小时都喝不上一口水,有的战士晕倒了。上级命令杀掉骆驼和战马,饮血止渴。
大家抱着马脖子哭,舍不得啊!
第10天,沙漠里飞沙走石,战士们全身上下灌满沙子,步履沉重,战士们只好手挽手一步一步往前挪……
整整走了15天,战士们走出沙漠,胜利挺进和田,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行军纪录。
住地窝子,吃野菜,喝泥浆水,战士们用小推车推走一座座沙丘,用人拉犁开垦出片片良田,用血肉之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建起军垦新镇。
思念家乡的山清水秀,想念期盼儿归的垂垂父老,但更爱眼前一点点变绿的家园。从1949年进疆,到离休、离世,大部分老兵都没有离开过团场,他们身上蕴含着厚重的兵团精神,闪耀着兵团事业薪火相传的光辉。
“来了,就不会再离开。”老兵王怀德说,“兵团屯垦戍边事业需要后人继承。”如今,他的4个子女都在兵团工作,孙子辈也留在这里。
老兵的后代、第十四师编办主任王亚平有多次机会调出和田工作,他都放弃了。
王亚平说,传承老兵精神是兵团新一代军垦人的责任。几代兵团人在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周边建起广袤绿洲,创造了人类开发史上的生态建设奇迹。61年里,兵团人在绿洲的最外围、沙漠的最前沿、风口的最顶端、水源的最末处植树造林、兴修水利、防风固沙、排盐治碱,开垦良田1800余万亩,绿色屏障绵延数千公里;节水灌溉示范基地遍布天山南北,开创了中国大田作物大面积精准灌溉的先例;建起7个城市、14个师、176个团场。哪里有兵团人,哪里就有绿色。兵团这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已将根深深地扎进了祖国西陲。
成为重要维稳戍边力量
“作为一名普通的兵团民兵,我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所有屯垦戍边一线兵团儿女的光荣。”9月7日,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来新疆、兵团考察时接见自己的场景时,兵团第十师桑德克龙口哨所民兵马军武依然激动不已。
“我向总书记汇报自己和妻子在中哈边境线屯垦戍边26年、讲述守护边防的情况,总书记始终面带微笑、认真地倾听。”马军武郑重地向习近平总书记行了个军礼,坚定地说:“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会一生一世在桑德克龙口哨所守护下去。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们为祖国当卫士!”习近平总书记感叹道:“真了不起,我非常敬佩你们!”
面对蜿蜒的界河,背靠亲爱的祖国,马军武夫妇26年风雨无阻巡视在边防线上,磨破胶鞋400多双,赶返临界牲畜1万余头(只),阻拦临界人员300余人次,夫妇俩创造了桑德克龙口地段连续26年未发生违边事件的记录。
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永不转业,在世界军事史、中国两千年屯垦戍边史中,这样的部队堪称独有。就是这支英雄的特殊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启了气壮山河的新中国屯垦戍边伟业。
一个个民兵哨所,是这支部队的坚强堡垒,是千里边陲的钢铁防线。
“西北边境第一哨”——桑德克龙口哨所在中哈边境巍然屹立,民兵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已在这里坚守了26年。
1988年的一天,位于阿勒泰边境的阿拉克别克界河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冲毁桑德克龙口,泄入我国境内的喀拉苏自然沟。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任凭界河改道,那么界河以东、自然沟以西的55.5平方公里国土将划入邻国版图。当时年仅19岁的马军武参加了惊心动魄的抢险战斗,保住了国土。洪水过后,马军武成为桑德克龙口哨所首位护边员。
每天清晨,马军武夫妇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升国旗,然后登瞭望塔、观察分水闸、巡视河堤……年复一年,马军武已在边防哨所守护了26个春秋,走了近20万公里路,相当于绕地球5圈,夫妇俩记下了20多本哨所执勤日记。
冬季的桑德克龙口,气温常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一夜间大雪便能没膝,雪天巡逻异常难行,他一走就是一整天,眉毛、胡子、头发冻成一坨。带的馍馍冻得硬邦邦,一咬一嘴冰碴子;夏天,肆虐的蚊虫能咬死牲畜。马军武将一块柴油浸过的纱布顶在头上防蚊虫叮咬,柴油浸蚀得皮肤火辣辣地疼。
一次,大雨过后河水暴涨,马军武乘着皮筏打捞河面漂浮物。突然,一个浪头将他打落到湍急的漩涡里,转眼他被洪水冲出十几米远。妻子撕心裂肺地哭喊着,跑了好几公里才找到爬上岸的马军武,夫妻俩不禁抱头痛哭。
一个哨所,一块界碑,一条界河,一段巡边路……26年来,马军武夫妇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国土,无怨无悔。戍守边防是国家赋予兵团的重要职责,兵团共有58个边境团场,守卫着2019公里的边境线,那里“连连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马军武的一句“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道出兵团人为维护国土完整作出的突出贡献。
兵团61年的奋斗史,树起了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不朽丰碑。兵团始终坚持劳武结合、寓兵于民,成为一支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在祖国需要时挺身而出的重要维稳戍边力量。
兵团始终站在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第一线,不断强化“兵”的意识和能力,在打击“三股势力”、维护新疆团结稳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兵团打造一流民兵队伍,加强边境团场、民兵哨所建设,完善师管面、团控片、连守线、哨卡点的管边控边机制,强化军警兵民四位一体的联防机制,进一步巩固了边境地区的稳定,在边防沿线构筑起一道摧不垮的万里雄关。
遍布天山南北的垦区面貌发生巨变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著名诗人艾青曾饱含深情,吟唱了这首著名的诗歌《年轻的城》。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绿洲新城石河子的由衷赞美,而在亘古荒原上建起这座美丽城市的却是一支特殊的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时间如同一位魔术师。60年过去了,“人在城里,房在林中,人在景里,行在画中”,从“屯垦戍边”到“建城戍边”,石河子市成为镶嵌在戈壁上的一颗明珠。
第十四师一牧场,是兵团最边远的少数民族团场之一,位于昆仑山深处,距和田市210公里,海拔高度在 2100 米 -4500 米 之间。过去交通不便,牧民出门坐的是毛驴车。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北京市对口援建第十四师。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柏油马路宽敞平坦,卫星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大大推进了牧场的“三化”建设进程。
说起变化,一牧场一连职工肉孜·托合提十分激动。这个在一牧场长大的放羊娃,祖祖辈辈住的是地窝子。现在他一家五口人住在安居富民房里,水、电、暖、卫、厨等设施齐全;在北京市的援助下,他家只出了几万元钱就搬进了安居房。一座座军垦新城,在新疆大地上熠熠生辉,兵团从安营扎寨到设市建镇,从最早成立的石河子市到最新成立的可克达拉市,兵团管理的自治区县级直辖市达到8个,建制镇达到5个,形成了上百个团场小城镇。
在新疆,兵团几乎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名词:新疆每3亩耕地中有1 亩是兵团开垦的;新疆粮食产量的19.9%、油料产量的30%、甜菜产量的44.5%来自于兵团。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在兵团,兵团棉花单产多年保持全国纪录……兵团农业正成为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经过61年发展,兵团在近8万平方公里的辖区,拥有近2千万亩耕地。其中,高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55万多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节水农业灌溉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居全国前列。
新疆的工业基础也由兵团一手奠定。20世纪50年代兵团节衣缩食建设的六道湾煤矿、七一纺织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等现代工业企业写下了新疆工业发展的光辉开篇。今日的兵团,拥有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400 多家,其中14 家上市公司,实现生产总值增长218 倍、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81倍。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兵团确立了新时期发展路径:以城镇化为载体,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丰富屯垦戍边内容,创新屯垦戍边方式。
2012年年末,兵团13个农业师正式更名,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师”统一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师”,去掉了“农业建设”字样。“农业建设”四字的隐退,标志着兵团转变到各产业全面发展的全新格局,为“建城戍边”开启新的格局。
兵团在不断丰富“屯垦戍边”的新内涵,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兵团坚持“三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转变发展方式,兵团社会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6%,人均生产总值位居西北地区前列,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兵团实现着从“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的转变。
遍布天山南北的垦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过去“军营化”、“火柴盒式”的团场连部,被以现代理念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型社区替代,陆续建起一批现代化城镇,各族职工住进楼房,用上燃气,270多万兵团儿女,已过上了居有其屋、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现代文明新生活。
石河子市、五家渠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北屯市、铁门关市、双河市、可克达拉市……一座座军垦城市,犹如一张张亮丽的名片,将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成就呈现给八方宾客。
在新疆,兵团肩负屯垦戍边、造福一方的光荣使命,从蹒跚起步,到一路开拓进取。数代兵团人挺进戈壁荒漠建设富庶家园,在边防沿线构筑起一道摧不垮的万里雄关,成为捍卫祖国最高利益永不换防的“兵团力量”;成为扎根边疆永远不走的生产队、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发挥了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的作用,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战略地位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