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记者张小宓)新疆广电网络、亚心网联袂推出“家园60年”同庆新疆60年特别报道:毫无疑问,当下旅游已经成为新疆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旅游已经从奢侈的小众行为,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瞬间就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很多人都青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在以前,这种专程出门去玩儿的事儿是大家想都不敢想的。
史勇勤和丈夫1979年旅行结婚时,在北京拍的照片。那时旅游拍照的人很少,大都是在标志性建筑或景区大门前拍一张。图/由史勇勤提供
以前专门去玩不敢想
87岁的刘玉莲,很喜欢在家翻看孙子孙女出游带回来的照片,她说:“现在年轻人生活太好了,想去哪儿去哪儿,还能出国玩,以前我们都是利用出差、探亲转车、开会学习的机会,在大城市的著名景点匆忙逛一下,在景区门口拍张照片。自己专程去哪里就为了玩几乎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刘玉莲在1964年回山西老家时,绕道去了北京。她说:“那时候北京不像现在有很多旅行社,有专门去长城的旅行车。我们就是自己买了一张地图,自己选好景点,然后乘公交车去。”
“那时我们对景点的了解就来自于报纸或同事和朋友的推荐。”刘玉莲说,当时照相还是件很让人自豪的事儿,都是由专门拍照的人拍,大都是在景区正门口拍照,之后约好取照片时间,或者留下地址,由他们给我们邮寄过来。刘玉莲那次去北京,只舍得在天安门拍了一张照片。
刘玉莲说,那时候景区内不像现在有很多卖饮料、食品的店,他们都是每天用军用水壶装满一壶水,买上几个饼子带着吃。
史勇勤在1979年结婚时选择了旅行结婚。那时候对线路规划很简单:老家、有亲友的大城市和亲友推荐的地方。
在她记忆里,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大家都是因公出差才会住旅馆住招待所,出去玩如果有亲友在那个城市,大都会选择借宿。“不像现在有很多游行社,要么是自己去,要么是亲戚陪着去”。
现在说走就走很平常
周新伟从1985年起从事导游行业,那时他是一名英语导游。在他的印象中,那时乌市的旅行社数量不到10家。
“那时候去乌市周边的景点,主要是天池、南山,疆内线路主要是吐鲁番、喀什和库车,带的团队以外宾、港澳台游客为主。几乎见不到成团的国内游客,会有些散客,但是大部分都是全陪、翻译。从1994年左右,国内游客数量才开始多起来,到2000年之后,内宾数量明显超过外宾。”周新伟说。
“以前旅游是件大事,特别是出境游,就拿我自己来说,以前要出国一趟,可能至少准备几个月的时间。现在是抬腿就走,最多提前一天收拾一下行李。国内游更是如此,以前很多人可能好几年才会出去玩一趟,但是现在一年就可能出去玩好几趟。”周新伟说。
新疆上世纪70年代就有牧家乐
农家乐、牧家乐,是不少市民周末休闲的去处。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乌鲁木齐城郊就有了牧家乐的雏形,65岁的夏买,就是第一批牧家乐的主人之一。
夏买的父辈生活在南山白杨沟瀑布附近,夏买听父母说从清代开始,白杨沟那里就是避暑的地方。解放后,在1952年左右修了路,建了干休所、疗养院。
1979年,乌鲁木齐市政府和外办在白杨沟组织十几户牧民成立了一个接待站,主要是接待外宾和领导。
夏买和丈夫艾山都去了接待站,从放牧变成“上班族”,那时候还没有工资,是每天去了可以得一定工分,后来才转变成发工资。
夏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接待,是1982年,邓小平和王震到白杨沟景区,他们分别被安排在了两个毡房,邓小平去了邻居哈斯木的毡房,王震则到了夏买家的毡房。
“我们提前3天就知道了消息,开始做酥油,做包尔萨克,当天一大早就开始宰羊,煮奶茶。”夏买说,当时从路边停车场到接待站毡房,大概有20米长的一段台阶,县上的领导、邻居都在台阶边站成两排迎接。“邓小平他们一上来,我5岁的儿子哈尔肯不知道从哪儿跑过去了,伸出手要抱邓小平,邓小平把他抱起来亲了一口放了下来,我们都在一边笑。”
□记忆背景
抽空游变成专程游
新疆知名旅游专家,自1982年起开始从事旅游业的毕亚丁说,1978年前后新疆有了现代旅游,开始有了旅行社,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当时乌鲁木齐市的旅行社也就不超过20家。
不过在有旅行社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了旅游,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旅游是以出差、学习和探亲转车时抽空游为主,如果专程为赏风景玩去某个城市,曾经是大家不敢想的事儿。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越来越普遍,大家的脚步也越走越远,从乌市周边到疆内到国内,再到出境游。出游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自驾、自助游逐渐兴起,利用网络、手机等工具的智慧旅游也越来越普及。
而到了现在这个移动互联时代,大部分旅游者手机中都有自己偏爱的旅游APP,随时可以说走就走。去看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