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记者刘新草)新疆广电网络、亚心网联袂推出“家园60年”同庆新疆60年特别报道:随着家用淋浴器的普及,现在洗澡成了很方便的事,老澡堂渐渐退出了大众视线。但对老辈新疆人而言,那个雾气萦绕的澡池里却有着难以割舍的回忆。洗澡搓背是那时的一大享受,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逢年过节洗澡排长队
今年77岁的杨贵峰是土生土长的乌鲁木齐人,早些年他们全家人都还住在二道桥时,常去“天池浴池”泡澡。那是一座俄式建筑,浴池内八角八门,每扇门通向各浴间、洗手间、理发室等不同的地方。杨贵峰在那里一洗就是几十年,一家几代人都在那里泡过澡,那景象至今让他怀念。
杨贵峰说,小时候只有逢年过节,父母才会带他去天池浴池,每次去都是爆满,天还没有亮,他就被父亲拉起来去排队。
喜欢上泡大池浴的舒适和惬意,长大后杨贵峰经常和朋友周末泡浴池,一呆就是一天。热气腾腾的大池子雾气缭绕,舒舒坦坦把自己泡进去,或小憩养神,或闲聊几句。待洗清爽了,裹着大浴巾,喝杯茶,卷支莫合烟,随意咂吧着,就是惬意和享受。
杨贵峰说,平时在浴池里想泡多久都可以,但快过年时浴池门口排队的人越来越多,澡堂员工就会用口号来暗示大家抓紧时间。“我现在只记得一句,‘二八二九,洗洗就走。’”杨贵峰说,意思是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洗澡的人多,大家抓紧时间洗。
洗澡堂是老辈人的珍贵回忆
对于63岁的刘建国来说,早些年去文化路上的新盛泉浴池舒舒服服地泡个澡,是他和几个老伙伴们每周的“必修课”,那时泡个澡5毛钱,价格多年不变。
刘建国说,泡大池子还讲究流程,先下低温池子泡一会儿,适应一下,上来喝口茶,自带茶叶茶缸子,有免费开水,也可以买浴池茶叶泡,此间,在铺着浴巾的平板床上眯一会儿,再下中温池子泡,出来请人搓澡、修脚、理发,最后再用淋浴冲一下。备受欢迎的是蒸桑拿,那时候叫“闷气”,“一个小房间中,放些被烧得通红的石头,用盆接上冷水浇在石头上,房间顿时充满了热气,就感觉到整个人的毛孔都慢慢张开,坐上半个小时,汗流浃背,搓洗完毕,再接上一盆清水清洗身子,真舒服。”
刘建国说,爱泡澡堂的人多半不只为了洗澡,还有搓背、捏脚、修足、敲背等服务,手艺高超的师傅做起活来让人舒服享受。老师傅们还记得不少老客的喜好,下手精准有度,浑身舒畅的浴客能在享受中渐渐睡去,细心的老师傅做完活,一定会轻轻给浴客盖上浴巾,防止着凉。
据刘荫楠在《乌鲁木齐掌故》中记载,新盛泉的服务人员都是科班出身,像理发师傅盛自云、搓背师傅赵玉良、修脚师傅穆国臣等都是新盛泉的元老。其中,赵玉良师傅曾三代在新盛泉工作。
如今老顾客特意赶来泡澡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建改造拆迁,一些老字号澡堂渐渐销声匿迹,加之市民们逐渐住上楼房,家里洗澡很方便,不少老旧澡堂相继关门停业。
始建于1939年的新盛泉却一直经营至今。新盛泉现任经理李发功说,今天的新盛泉虽没有了曾经门庭若市的场景,但“许多老主顾都是从老远的地方特意跑来洗澡,和当年一样,一泡就是大半天”。
7月20日,新盛泉浴池刚泡完澡的陈大爷精神抖擞地告诉记者,“我今年快80岁了,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来这里报到。”陈大爷说,早些年住在红旗路,后来跟着儿女搬到了北京北路,但泡澡的这个习惯一直未曾更改。“每个周末上午11点吃完饭从家出发,坐一个半小时公交车,慢慢走过来,到新盛泉浴室是1点左右,泡上一两个小时,直到下午5点动身回家”。陈大爷说,他这样坐车来泡澡已经有很多年了。
□记忆风貌
那些乌鲁木齐的老澡堂
1939年,天津人张锡禄在乌鲁木齐文化路修建了一排砖木结构平房,开起了“新盛泉浴池”,最初只有大池子和盆堂,开业后很快成为了老百姓常去的地方,当时生意十分红火,逢年过节泡澡的人天不亮就要去排队。
1980年,新盛泉在现中山路中泉广场的位置重建,是座2300平方米的三层楼,服务设施有大池子、淋浴、盆堂,还有搓背、按摩、修脚、理发等项目,营业大厅设有小卖部,大大方便了顾客,成为了当时乌鲁木齐惟一一家大型洗浴中心。
新盛泉于1983年被授予了“中华老字号”的荣誉。2004年苏氏企业注册并拥有“新盛泉”商标,经营新盛泉洗浴至今。
除了新盛泉以外,天池浴池也是老字号,坐落于二道桥闹市区,面对天池路,其前身是建于民国27年(1938年)的新民公益场附设的“宜新浴池”,后于1942年精心设计重建,改名为“天池浴池”,是当时边城有名的三大建筑(朝阳阁、大银行、天池浴池)之一,也是当时新疆惟一的新型高档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