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历史 >>人山人海大会战一锹一镐修渠道
人山人海大会战一锹一镐修渠道
作者:网络转载


家园60年·新疆记忆

1959年冬乌鲁木齐全市总动员大规模改扩建和平渠

人山人海大会战一锹一镐修渠道

亚心网讯(记者闫笑然)新疆广电网络、亚心网联袂推出“家园60年”同庆新疆60年特别报道:和平渠是由1942年建成的晋庸渠扩建而成。1949年冬至1950年春,和平渠完成首次扩建,由大渡槽至黑山头北延至安宁渠。

1959年10月至1960年5月,和平渠再次改扩建,新建大渡槽至明园段,长10.8公里,沿乌鲁木齐河床西岸向北经三桥、中桥、西大桥、石家园子、冶金公司、地质学校、军区总医院至黑山头与老和平渠汇合。同期,黑山头至安宁渠25公里的旧渠改扩建工程动工。以上两大工程完成后,和平渠灌溉面积由30万亩增加到40万亩。

1962年,和平渠向上延伸至八一闸修建新渠一条,长6公里,该渠可直接引乌拉泊水库到红雁池。此后和平渠又经过多次整修扩建,成为乌市最重要的输水工程。

和平渠陪伴着乌鲁木齐市,静静流淌了60多年。自1946年建成后,历经多次改扩建,它承载了无数人成长的记忆,也见证了首府的发展变迁。

家园60年·新疆记忆 1959年冬乌鲁木齐全市总动员大规模改扩建和平渠 人山人海大会战一锹一镐修渠道

1959年乌拉泊水库工地大坝合龙施工现场。亚心网记者马元翻拍

和平渠第一次轰轰烈烈的改扩建是在1959年冬至第二年春。那时,为了不耽误春季农田灌溉用水,动员了全市机关干部、部队、学校师生、农民等参加修渠,一冬天沿渠都是搭的帐篷、挖的地窝子,挤挤挨挨都是人,一眼望过去人山人海,煞是壮观。

“那时没什么机械,全靠人海战术,真的不容易。”78岁的陈玉山说,“那时候干活不怕苦,不怕累,没日没夜地干,那精神头真是大啊。”

冬天施工土都要烤

陈玉山当时是水利技术员,负责的渠段是迎宾路桥至安宁渠水管站12公里扩建渠道工程。渠道呈梯形,渠底要拓宽,渠底至坡面要砌片石防渗漏。

家园60年·新疆记忆 1959年冬乌鲁木齐全市总动员大规模改扩建和平渠 人山人海大会战一锹一镐修渠道

昔日的乌鲁木齐河滩。亚心网记者马元翻拍

那时最难的是拉石头。一个生产队才一辆马车,拖拉机更少。从西山的四道岔拉石头到安宁渠,一人一辆手推车,早上早早出门,晚上很晚才回来,一天只能拉一趟,一车五六十公斤。“那时候冬天都是零下30℃以上,雪有40厘米厚,干活时要穿毡筒,戴厚厚的毛帽子和手套,就这样,还发生过拉石头冻死在半路上的事。”陈玉山说。

“干活时呼出去的白气都能冻住,冻得人脸都疼,一干活又热,不敢脱衣服,那难受劲真是难说。干完活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晚上倒头就睡。现在想起来挺怀念的。”69岁的王守江说。当时他跟着父亲从内地来疆,13岁就跟着父亲在渠道上干活。

“白天干完活,晚上要用稻草帘子把土盖起来,不然第二天就上冻了。”王守江记忆犹新的是,混凝土竟然也要“火来烤”,因为天气太冷,沙子和石头凝不到一起,为了黏合性好,把它们放在铁板上加热,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合,“整个渠道都是烟尘滚滚的”。

油印小报激发干劲

“那时干活搞劳动竞赛,干得好的奖励一条毛巾,一个茶缸子,这可是了不得的荣誉了。”今年81岁的乌拉泊水管站退休工人陈国栋说。当时专门出了一张油印小报《乌河激浪》,专门报道修渠。

有一天报上说某某在竞赛中一天挖了48方土,获得一等奖,成为《乌河激浪》的飞马,这件事通过大喇叭宣传,加上口头传播,很快传遍了整个工地。“那时年轻,不服气,竞赛那天就铆足劲,想要得个飞马称号,起早贪黑,一天一夜整整挖了24方土。比赛专门有人来测量,我听完数字就彻底累趴下了,离人家还差得多呢。”陈国栋说。

不过这次比赛中陈国栋也取得了名次,奖励了一条毛巾。“挺光荣的,我拿到奖品开心坏了,还写了日记。可惜日记本被老婆子给卖掉了。”陈国栋说。后来在一次砌片石比赛中,他终于以29平方米的面积获得第一。

“那时提倡比学赶帮超,班排之间经常搞比赛,获胜的就奖励点东西,或者发张奖状,以提高大家干活的积极性。”王守江说。

“现在想想一天一夜挖48方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估计是为了鼓励大家干活,把两个人的数据给一个人了。但当时深信不疑啊。”王守江说:“不管怎样,当时这匹‘崛起的飞马’曾经激起了我们那个年代的坚强和勇敢,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战天斗地,绝不言输。”

全市总动员修渠道

“当时市政府非常重视这个工程,副市长亲自挂帅,各个公社和组织机构负责人都上了,那场面别提有多热闹了。每个小队分一段任务,工地上密密麻麻都是人。”陈玉山说,“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壮观。放眼望去黑压压的全是人。男女老少齐上阵。”

因为工期紧张,用水单位的人真正是集体总动员,他们自带粮食做饭,老人做饭,妇女给地面浇水,让运输通道变成一条光滑的冰溜子,这样爬犁子走在冰道上速度就快很多。由于家里男女老少齐出动,为了照顾孩子,还在工地上办起了临时托儿所。

“还是靠人,那时干活人心齐。因为是用水单位干活,大家也都想着早点修好,以供来年田地用水。”陈玉山说。

王守江记得那时干活的人还有国家机关干部、学生和老师、水利工程工人等。“当时因为工期紧,安徽、江苏等地来的支边人员,直接派到和平渠挖渠道。”王守江说。为了充分利用人力,每人每天去工地上班都要搬块石头去。

12公里的渠道改扩建工程,全靠着十字镐、铁锹完成,在当时是了不得的业绩。

就是靠着人海战术,1960年春和平渠完成了改扩建,农民用水大大缓解。1962年,上游新建6公里渠道,从乌拉泊水库直接引水,贯通城市主输水管线,总长度就是现在的42公里,成为一条集防洪、灌溉、输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讨论给和平渠加盖子

家园60年·新疆记忆 1959年冬乌鲁木齐全市总动员大规模改扩建和平渠 人山人海大会战一锹一镐修渠道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针对和平渠的发展,乌鲁木齐水利界曾有“加盖派”和“敞开派”两种观点。

乌鲁木齐河管理处原处长李新亮说,当时“加盖派”大多为水利专家,说暗渠或管道输水,每年可节水2000-3000立方米,“敞开派”大多为市政、环境专家,说和平渠敞开,沿渠增加绿地、林带,扩大水面,使更多的水蒸发湿润空气,增加夏季湿润小气候。1994年,市委决定暂时不对和平渠进行“加盖”改造,至此两派的争论结束。

2001年,乌市有关部门明确了以“长藤结瓜”的形式串接公共绿地和滨水景观,构成城市中心区“水绕城、路环城、绿满城”生态景观系统的指导思想。“滨河园”、“和平园”、“绿水园”、“风华园”等依托和平渠的水景工程相继竣工,向市民开放。

上世纪90年代,每年4月至10月份,和平渠水都很丰盈。夏季有很多人在和平渠游泳避暑,沿线小游园是纳凉消暑的好去处。每年7、8月份为了泄洪,还把水引到五家渠那边的沙漠里去。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平渠水量逐渐减少,2011年6月至8月,本是丰水季的和平渠断流。现在,和平渠断流已成常态,每年一次放水,反而成了市民们开心的大事。


  • 上一篇:新疆记忆:有粮票走遍天下无粮票寸步难行
  • 下一篇:1000多件(组)文物讲述新疆历史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