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历史 >>新疆60年:独库英雄路 天堑变通途
新疆60年:独库英雄路 天堑变通途
作者:网络转载

 

 

家园60年·新疆足迹


3万官兵奋战10年,168人魂留天山


独库英雄路 天堑变通途


亚心网讯(记者段小利)1974年的天山深处,独库公路开始修建。为了这条公路,数万名官兵奋战10年,168名筑路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天山深处蜿蜒的独库公路,给每一名过客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资料图片


独库公路,从独山子到库车,又名天山公路,地处天山中段。是国道217线的一段,总里程562.74公里,途经乌苏、尼勒克、新源、和静等县市,路线陡峭险峻,很多地段海拔超过2800米,年平均气温-9℃,最低为-46℃。它的贯通使南北疆路程由原来的1000多公里缩短了近一半,堪称中国公路建设史上一座丰碑。于1974年开建,1983年8月主体竣工,1988年8月附属工程完工。


把天山搞活 万余军人进疆修路


在独库公路开凿之前,连接南北疆的公路只有一条,需要绕道乌鲁木齐走1000多公里。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发出“把天山搞活”的号召。1973年,时任副总参谋长的李达视察新疆,随后以军委名义向中央写了修建天山公路的报告。1974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考虑,决定打通天山山脉,修筑独山子至库车的国防公路——独库公路。


1974年8月,解放军3支部队以及新疆交通厅筑路队等单位的筑路官兵担负起独库公路的施工任务,共投入人力近3万人。


上天入地 几万官兵创造公路奇迹


据当时参与筑路的原某部队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队筑路兵陈俊贵回忆,当时他所在部队接到命令开赴新疆修建天山公路,对他这个不满20岁的农村娃来说,是一次令人激动的任务。他没想到,这场“无声的战斗”远比想像中艰辛。



建设中的独库公路,自然条件异常艰苦。


据了解,独库公路所修路段,有280多公里路段都在海拔2000米以上,被标明在“雪线”(终年积雪)区域,跨越4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达坂(冰雪覆盖的高山),途经5条河流,年平均气温-9℃,最低为-46℃,施工难度极大,塌方、雪崩等灾害也威胁着筑路官兵的生命。其中有几十公里路段是在悬崖上修的,有时战士们得身背风枪,腰缠炸药包,沿着绳索到对面开凿。


“记得修到一个叫老虎口的险路附近时,一个参军不到3个月的18岁战士被悬崖边落下的石头砸到,只剩个脑袋,下半身都被埋了。”陈俊贵说,他和战友围着石头往上推、用钢钎撬,最后大家就坐那儿跟小战士说话,“陪了他3天3宿,最后他还是没撑下去”。


据了解,在修筑独库公路的10年间,先后有168名官兵献出生命,几千人受伤或致残。


1984年9月,为纪念在独库公路工程中献身的英烈,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新疆军区共同修建了乔尔玛烈士纪念碑。


10年建成 缩短南北疆600公里行程


在这样的环境下,1983年8月独库公路主体竣工。施工10年,筑路官兵征服了两个险口,开劈了6公里长“飞线”(部分路段无比艰险,测量人员无法实地测量只好在图纸上标成“虚线”公路设计,叫做“飞线”),凿通3条全长3352米隧道,架设65座桥梁和上千道涵洞,筑起一道长258.5米的防雪走廊,铺设水泥路面4.5公里,碎石路面155.8公里,沥青路面399.7公里,创造了公路史上的奇迹。


“天山山脉把新疆分割成南北两个部分。过去,往来南疆与北疆的汽车必须东绕乌鲁木齐或西拐伊犁河谷,至少需要4天时间,独库公路的建成缩短了南北疆近600公里行程。”奎屯公路管理局独山子分局局长叶尔江说。


据了解,独库公路的建成通车,使新疆初步形成一个以天山为轴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对于搞活天山、经营天山、开发天山资源、通畅经济区域之间的物资交流和巩固国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因为沿线塌方、碎石、沉陷、翻浆、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常年不断,独库公路无法保证正常通行,每年仅有5-6个月的通车期。


□大事记


●1974年8月,解放军3支部队、新疆交通厅筑路队等单位筑路官兵担负起独库公路的施工任务,共投入兵力近3万人。


●1983年8月,独库公路主体竣工。1988年8月,附属工程建成完工。


●1984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新疆军区共同修建了纪念独库公路建设者的乔尔玛烈士纪念碑。2004年8月,由于纪念碑受损严重,新疆高等级公路管理局奎屯管理处对碑体进行了整体修缮。


●2006年初,启动乔尔玛烈士陵园建设工程,陵园主体工程于当年8月底完工。


□亲历者


为了班长我回新疆守墓



姓名:陈俊贵


身份:乔尔玛烈士陵园讲解员


年龄:56岁


1979年9月,我成为一名军人,听说要到新疆执行任务,我很激动。


跟着部队到了筑路地点,放眼望去白茫茫的,再一看傻眼了:战士们都穿着烂棉袄、烂棉裤,腰间系着绳子,有的还用铁丝,浑身灰灰的,这哪像当兵的。


1980年4月8日,我们接到任务,说基建工程兵某部1500多名官兵被暴风雪困在零下30℃的天山深处,无法取得联系,得下山去求援。接到命令,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战友陈卫星和我准备下山。因为走得急,我们4人拿了20多个馒头就出发了。走的时候是晴天,我们以为40多公里路走一天足够了,第一天就把馒头吃得差不多了。谁知道很快开始下雪,而且越来越大,厚的有1米高,我们也慢了下来。随后的两天,我们没有吃一口馒头,班长拿出最后一个馒头说,把这个馒头给我吃,因为我是新兵,年纪最小。我说班长,能不能把馒头分成4份每人吃一口,班长说不行。当时罗强和陈卫星没有说话,我饿得不行了就吃了,他们3个就吃雪,我心里难受极了。


吃完后,我们4人继续走,没过多久,班长昏倒了,陈卫星和罗强就去找柴草生火,我就留下来守着他,班长醒来时盯着我说,如果这次你能活着出去,请你到湖北老家看一下我的父母。那是他最后的嘱咐,那之后班长再也没醒过来。


班长当年26岁,再有一年就能退伍回乡,却没能等到那一天。一年又一年,我始终觉得愧对班长,后来我下定决心去新疆找到班长的墓,为他守陵,直到今天。


  • 上一篇:新疆千年佛城沉睡沙海
  • 下一篇:1000多件(组)文物讲述新疆历史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