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60年·新疆足迹
1974年,解放后的首部维吾尔文长篇小说出版
维吾尔文学“领头羊”《克孜勒山下》
亚心网讯(记者闫笑然)“只要给我一支笔,我就能一直写下去。”这是维吾尔族作家柯尤慕·图尔迪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1974年,柯尤慕·图尔迪的长篇小说《克孜勒山下》出版,这是维吾尔族作家在解放后用母语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克孜勒山下》出版后获得读者一致好评,自治区文联主席阿扎提·苏里坦介绍说,这部小说为维吾尔文学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石,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此后,维吾尔文长篇小说进入创作和发表的高峰期。
“它是解放后第一部用维吾尔语言创作的长篇小说,扩宽了作家们的创作领域,在维吾尔文学史、新疆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阿扎提·苏里坦说。
深入农村积累写作素材
1937年,柯尤慕·图尔迪出生于南疆喀什一个贫困的小手工艺者家庭,他幼年丧父,靠做零工勉强完成小学教育。解放初,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柯尤慕·图尔迪来到乌鲁木齐求学,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正如自传中所描写,“扑火的灯蛾总要扑向沸腾的生活”,柯尤慕·图尔迪如同一只追求文学理想的扑灯蛾,上世纪60年代初,他毅然辞职,回到家乡喀什,一边从事新闻工作,一边深入当地农民生活,积极创作出一篇又一篇中短篇小说。
在这些作品中,柯尤慕·图尔迪把笔触深入到农村生活的角角落落,通过写农村新人新事,反对和抨击阻碍进步和发展的旧思想、旧事物。
小说塑造引水下山英雄
根据丰厚的生活积累,1974年,柯尤慕·图尔迪用母语写出了《克孜勒山下》,这不仅是作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也被新疆文学研究者视为当代维吾尔文学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克孜勒山下》以南疆农村修水渠为背景,描述了有着先进思想的党支部书记沙比尔带领社员战斗在雪山上,挖隧洞、修渠道,与一些自私自利的人作斗争,最终把冰湖雪水引下山的故事。
书中人物都以柯尤慕·图尔迪所接触的农民为原型,他们热爱生活,无私奉献青春,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展现了自己勇敢坚强的一面。整部小说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再现南疆独特的民族风情,故事曲折跌宕,引人入胜,读来亲切动人。
引领维吾尔文小说创作新阶段
《克孜勒山下》1974年维吾尔文版出版时,共上下两册,每册定价0.66元,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75年,汉文版出版,全疆各地各民族群众争相购买,柯尤慕·图尔迪一时成为维吾尔族人民家喻户晓的“名人”。
随后,小说还被录制成了广播剧,每天循环播放,故事主人公沙比尔几乎成了人人谈论的英雄。1978年,新疆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同名小说改编的连环画,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柯尤慕·图尔迪的小说创作在上世纪80年代走向成熟,陆续出版了多部作品,其中《战斗的年代》等3部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中获奖。与此同时,维吾尔文长篇小说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繁荣勃发的新阶段,祖尔东·沙比尔的《阿勃腊勒的风》和《探索》、阿布都热依木·乌铁库尔的《探索者的足迹》、赛福鼎·艾则孜的《苏图克·博格拉汗》等相继出版并深得读者喜爱。这些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开始从描绘农村生活扩展到表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表现当代知识青年生活等方面,展示出令人乐观的创作势头。
□作家大事记
柯尤慕·图尔迪(1937-1999):维吾尔族现代作家,新疆喀什人。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克孜勒山下》、《晴空万里》、《战斗的年代》三部曲及中短篇小说集《路》、《多彩的世界》等,另一部描写新疆石油创业者的长篇三部曲《寂静的准噶尔》因作家突然病逝未能完成。
1954年毕业于新疆学院法律系。历任《新疆日报》记者、编辑,新疆人民出版社维吾尔文编辑部副主任。
1981年任中国作协新疆分会副主席。
1989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后又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
1999年,在乌鲁木齐市去世。
学校老师都喊我“作家的儿子”
“小学课本里有很多爸爸的作品,我念起来特别带劲”
□讲述人
姓名:卡迪尔丹·柯尤慕(柯尤慕·图尔迪第三子)
工作单位:新疆日报社
1962年,爸爸来到莎车县,在莎车日报当编辑、记者,之后认识了我妈妈。我妈妈说,他们结婚时,广播里专门播放了爸爸写的小说《幸福之路》,爸爸特别开心。
1968年,我出生了。小时候爸爸经常骑自行车到乡下去,有时一两个月才回家。他有一个笔记本总是随身携带,遇到一些有趣的故事和人物就随手记下来,他跟农民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有些农民还找到家里来,给爸爸讲他们知道的故事,那时家里总是特别热闹。
夏天晚上,吃过晚饭我们围在爸爸身边纳凉,那时爸爸就会给我们讲故事,邻居家的小孩子也常常过来听,我们家就成了聚会中心。爸爸是一个感情很丰富的人,有时说起故事,自己都感动得似乎要哭了,那时我们都不懂,为啥父亲要这样?
爸爸说,他一定要写一篇长篇小说。爸爸的小说都是靠着晚上熬夜写出来的。他还常常和妈妈交流,这部小说写了什么内容,故事里的人物起什么名字。
妈妈说,爸爸写书时,经常写着写着觉得不对劲了,就把以前写的稿纸全扔掉,再重新写。妈妈觉得很心疼,可是爸爸说,好的作品就要不断地修改。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爸爸写了一个故事,已经写了100页了,后来觉得需要改正,就撕掉重写了。
小时候家里挺困难的,但爸爸每天都乐呵呵的,还特别努力。他白天无论多忙,晚上照样工作、编辑稿子,从来不抱怨,他总是对我们说,只要给他一支笔,他就能坚持下去。当时爸爸每周还要手写三期报纸,几乎每天晚上他都写到凌晨四五点才睡觉。
我学会骑车后,一次爸爸带着我一起去体验生活,一路上都是沟沟坎坎,我屁股都痛死了。骑累了,我们就在路边水沟里用树叶子取水喝,拿自己带的干馕吃。一到农民家里,爸爸就跟农民聊起来,完全不记得我在身边。几次之后,我就再也不跟爸爸出去了,太辛苦了。
我最幸福的是,刚上小学时,课本里有很多我爸爸的作品,我每次念起来都特别带劲,连老师都喊我是“作家的儿子”,真的特别自豪。因为这个,我也不敢给爸爸丢人,学习总是很努力。长大后,我也继承了爸爸的事业,成了一名新闻记者,大哥成了一名作家。我们都没有让爸爸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