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60年·新疆足迹
人拉肩扛建起红雁池电厂 筹建12年终发电
一个厂带着新疆重工业奔跑
亚心网讯(记者赵梅)你还记得红雁池电厂50米高的大烟囱嘛?当年电厂建成后,从南边进乌鲁木齐的人,一看到大烟囱,就知道快到乌鲁木齐了。
1970年10月,经过12年的筹建,如今国电新疆红雁池发电有限公司的前身红雁池电厂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雁池电厂曾是国家的重点工程企业,因位于红雁池水库北侧而得名,担负过乌市70%以上的供电任务,为全疆的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筹建长达12年之久
上世纪50年代末,乌市苇湖梁电厂和乌拉泊电厂因为无法满足全市的用电需求,根据水利电力部电业设计会议决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乌鲁木齐建设一个新的发电厂,即红雁池电厂,这一建设工程被列入国家第二个五年重点工程计划。
1958年9月,红雁池电厂筹建处成立,企业四处招工,筹建厂房。
好事多磨,1959年,国家因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将电厂停工缓建。1966年,电厂第二次动工兴建时,又逢文化大革命。一直到1970年10月,筹建长达12年,电厂1号机组才正式投产发电。
“建厂初期,这里的条件十分艰苦,一眼望去都是荒山和戈壁,买菜、买米、买面都要步行一个多小时,走十几公里的土路去市区。”已经85岁的原工会主席乔步良回忆说。
即便是这样,职工们的创业热情依然很高涨,在“快上加快,赶超资本主义”的口号下,全厂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
“没有起重设备,大家自己动手,起重师傅撑起拔杆,用几台卷扬机,几根钢丝绳,硬是将几十吨重的设备,一件一件从货车上卸下来,然后,再人拉肩抬地运到工地,很多人胳膊、肩膀磨破了皮,也没喊过一句苦。”乔步良说。
投产初期,红雁池电厂在管理和安全生产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为了多发电,确保安全生产,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一起研究,对锅炉设备改造,将中压站和锅炉主要附件,省煤器,过热器,磨煤机分离器改造、更换,最终度过那段困难时期”。
带动一批工厂发展
1972年起,电厂发展越来越好,4台机组已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电厂相继建成9台火电小机组,总装机容量为40万千瓦。
2000年以后,电厂又对5、6、9号机组进行改造,使总装机容量达到42万千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疆重工业刚刚起步,可以说,电厂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新疆重工业的发展,乌市的面粉厂、水泥厂、拖拉机厂等都是因为我们供电才建立起来的。电厂作为主力,供应乌鲁木齐、石河子、阜康、昌吉等地的居民用电和商业用电。”乔步良说。
上世纪80年代,红雁池电厂和厂区50米高的大烟囱,几乎成了乌市的地标,“很多人找不到去乌鲁木齐的路,就找电厂的烟囱,如果看到大烟囱就证明快到乌鲁木齐市了。”乔步良说。
据介绍,2001年,红雁池电厂和原新疆红雁池四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成新疆红雁池第一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1月划归中国国电集团公司,2004年更名为国电新疆红雁池发电有限公司。
舍小保大投资5亿环保改造
上世纪90年代起,国家相关部门按基建要求,对电厂的环境质量和扩建后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做全面系统的评价。通过环境现状调查、测试分析工作,对电厂提出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削减的措施,并要求电厂做好“既发展生产,又保护环境”。
之后,红雁池电厂加大投入环保措施。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环保门槛不断提高,电厂被列为乌鲁木齐重要减排对象。
2009年起,按照国家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要求,电厂将9台小火电机组先后关停。公司新建的两台66万千瓦的热电联产机组,肩负着乌市沙区及自供区601万平方米的供暖。
电厂部分职工表示:“电厂是我们的‘家’,但只是小‘家’,治理环境是为了市民健康,为了下一代能够健康成长,这是大‘家’,我们要舍小‘家’保大‘家’。”
据红雁池电厂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红雁池电厂根据乌市《关于加强乌鲁木齐五大公用电厂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相继投入近5亿元,采用国内先进效率最高的环保技术,开展“三脱一除”(脱硫、脱硝、脱汞,除尘)改造升级,开展了循环水改造,实现了煤场全封闭改造。
“预计改造后,电厂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都将实现近零排放,工业废水将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不会对红雁池水库造成任何污染。”红雁池电厂相关负责人说。
□大事记
●1958年9月24日,红雁池电厂筹建处正式成立,28日,工程破土动工。
●1959年2月末,红雁池电厂工程奉命停工缓建。
●1966年3月,红雁池电厂工程第二次动工兴建。
●1970年10月13日,1号机组正式移交生产。
●1972年-1977年,红雁池电厂相继建成4台机组。
●1986年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全国500万千瓦胜利投产电视电话会议上说,有5个电厂一年投产了2台机组,这就是神头、通州、徐州、台州和新疆的红雁池。
●1996年,电厂9号机组移交生产,电厂装机容量达40万千瓦。
●2005年8月15日,电厂吸收合并了精河电厂,装机43.2万千瓦。
●2009年至2011年,红雁池电厂先后关停9台小机组。
●2010年至2011年,两台“上大压小”热电联产机组分别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达66万千瓦。
□亲历者
电厂曾是西北五省区游泳、篮球比赛场地
讲述人:李桂祥
年龄:86岁
职务:国电新疆红雁池发电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
上世纪70年代,新疆天气特别冷,电厂附近又经常刮风,从外面运来的煤,经常因为封路,煤冻在一起,运不上去,这可能会导致电厂停机。我们一停机,整个乌市及周边又会停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电厂建了解冻库,没想到,解冻库后来成了乌市首个游泳馆。
上世纪80年代,电厂再没有出现过煤冻在一起的情况,厂领导决定把解冻库拆掉,解冻库拆掉废旧的钢管怎么办?有人提议这些钢管利用起来建游泳馆。
于是,厂领导动员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开始盖游泳馆,就这样,一个长达50米的露天游泳馆建起来了。
这可是乌鲁木齐第一个游泳馆,市区的人听说红雁池建了一个游泳馆,纷纷骑着自行车赶到电厂,一到星期六、星期天,游泳馆人多得像下饺子,很多人排着队等着游泳,不亚于现在节假日景区的场景。
以后,厂职工又利用业余时间建起室内体育馆、电视站、老年人活动中心……
因为游泳馆、体育馆的场地都比较大,体育馆内有700个座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北五省区水电系统的游泳、篮球专业比赛,以及乌市大型企业的游泳、篮球比赛,几乎都在这里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