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历史 >>桥居城西故称“西大桥”
桥居城西故称“西大桥”
作者:网络转载

 

 

沧海桑田 木桥变钢混大桥


桥居城西故称“西大桥”


亚心网讯(记者许倩)有着250多年历史的西大桥,几经重建,如今已是乌鲁木齐最知名的地标之一。真正称得上现代化,得从1959年,政府出资88万余元将其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说起。


1959年,一座长100米宽20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拔地而起,结束了乌鲁木齐河上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建桥历史。大桥建成后,成为当时的一大新景(下图)。





“1959年之前,西大桥是木头桥,宽十来米,马车、自行车经过时会‘咯吱咯吱’响。”上世纪50年代自洛阳大学毕业后被分到新疆的薛乐庭今年已78岁了,他记得,西大桥是圆木钉起来的桥墩,桥面只铺了木板,两侧有近1米高的木质护栏。


1953年的一场特大暴雨,乌鲁木齐河陡然暴涨冲毁了西大桥。为暂时解决交通困难,只有在被毁的桥墩基础上进行维修、改造、加固,再重新铺上木板。


6年后,正值建国十周年之际,新疆的社会经济日益向好发展,乌鲁木齐河河东河西人民交往、交流的需要越发迫切,政府决定在河上修建一座永久性大桥,彻底解决交通问题。当时,该项目由乌鲁木齐铁路局桥梁工程队负责勘测、设计、施工。


记者在乌市城建档案馆找到了一些相关文件、材料,桥梁的规格、设计原理、验收报告……每一页都字迹工整。材料中记载,乌鲁木齐西大桥为永久式钢筋混凝土桥梁,设有4孔,每孔22.2米,上部结构由56片T梁拼装而成。


为了尽早投用,人行道板、栏杆等采取的都是成品安装的方法,这种便捷的施工方式至今仍然常见。


材料供应不及时是一大难题。按照施工要求,全桥需约6吨的焊条,但是新疆所产的焊条无法满足施工所需。为不影响施工,乌鲁木齐铁路局桥梁工程队在施工期间自制了土焊条代替厂制焊条。


薛乐庭说,那时候架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是很厉害的,特别是当年乌鲁木齐河还有水,施工难度很大。有不少热心市民还会围观,那会儿大家最爱讨论的就是这桥何时能建好。


当年秋天大桥建成,宽敞的钢混大桥、明亮的路灯、带花的扶栏……乌鲁木齐河上有了现代化的西大桥,远远近近的市民都会特意前来一看。


上世纪80、90年代,在西大桥上照相的人越来越多,那时,西大桥上出现了不少以摄影谋生的人,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市民保留着那时与西大桥的合影。


沧海桑田,如今西大桥下的河道早已变为穿城而过的河滩快速路,桥上桥下车流如织,西大桥也由最初的木桥变成了现在双向10车道的大桥。





□大事记


●1763年,清朝廷派驻乌鲁木齐的地方政府,在乌鲁木齐河上建了第一座桥,命名为“虹桥”,因此桥位于城西,故又俗称“西大桥”,数百年来虽桥身屡次被毁后重建,但其名一直沿用至今。


●1906年,西大桥重建取名为“巩宁桥”。


●1959年,人民政府出资修建了钢筋混凝土西大桥,使用了37年。


●1996年4月,经过重建后的西大桥更宽更大,更加坚固。桥面已达双向4至6车道,大型载重货车能稳稳通过,并在桥的四面修了5个地下通道。


●1999年,建国50华诞,西大桥增添天女散花灯光景观,灯光与不锈钢栏杆等。


●2005年,乌市委市政府投资20多万元对西大桥进行改造。


●2009年,西大桥进行了第七次改造工程,桥面向北拓宽了17米,改建后全桥总宽49米、为双向10车道(上图)。


□亲历者


如今我老了西大桥越来越时髦


自述人:海阳,69岁,乌鲁木齐收藏家协会会长



拍客老李摄




可以说西大桥是伴随着我长大的,如今我老了,它却愈发时髦年轻起来。


上世纪50年代我还是小孩子,当时的西大桥是木头桥,过了西大桥就是迪化城。那时大家都把这座桥当做城市的分界线,又称河西河东。我常和小朋友一路小跑到西大桥来玩耍,桥窄窄的,比现在短许多。


1953年,乌鲁木齐河发生特大洪水,水里好多直径20多厘米的石头,有的树是连根冲了下来,一天的工夫西大桥被冲毁了。


那会儿煤炭是工业的主要能源,要想确保经济发展,六道湾、七道湾的煤就一定要顺利运输,而西大桥作为沟通河东河西的重要通道,重建的事就被提上了议程。1959年我上小学5年级,听说乌鲁木齐河上要建钢筋水泥大桥觉得特高兴。


新建的钢筋水泥西大桥可壮观了,桥面能并排通行4辆车,小车通过的时候,桥上只有微小的共振,比起木桥让人安心多了。桥上的人行道也宽敞了不少,还安装了路灯,很漂亮。


随着城市发展,红山塔、西公园都越来越美,西大桥也慢慢成了城市的风景。


年轻时,我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西大桥,退休后,我也时不时去趟西大桥。西大桥是乌市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它是乌鲁木齐几百年来变迁更迭的一个缩影。如今我老了,但西大桥再经重建后,古老又年轻,它已经更加坚固、更加现代化,也更加漂亮、时髦了。


  • 上一篇:辉煌60年·新疆文艺繁荣发展
  • 下一篇:1000多件(组)文物讲述新疆历史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