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记者曲媛媛通讯员阿迪力·阿布力孜)本周日就是母亲节。节日里,除了送礼物之外,最不可缺的就是祝福的语言。千年以前,表达祝福心愿也有一套暖心的词汇,这些词汇的开场白,可以是“君宜”。这样的语言习惯要从汉代说起。
出土于民丰县尼雅夫妻合葬墓的“君宜高官”铜镜。图/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在新疆丝路沿线遗址古墓里,曾发现了很多汉代的铜镜,如民丰县尼雅、洛浦县山普拉、尉犁县营盘等地发现的铜镜都充满了浓郁的中原风格。其中,最著名的是“君宜高官”铜镜、“长宜子孙”铜镜等。所谓“君宜高官”,是指“祝你适宜高官职位”。“君宜高官”铜镜出土于民丰县尼雅东汉夫妻合葬墓,镜为圆形,直径12.5厘米,半圆形钮,蝙蝠形芾蒂钮座。铜镜图案简单,纽孔穿一条丝带。
铜镜与功名
按照字面意思,“君宜高官”相对应的词句是“位至三公”,表达的是对受赠者的祝福。“三公”,周时是指太师、太伯、太傅,西汉时“三公”是指宰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总之,“三公”都是国家最高官职。
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的东汉“君宜高官”铜镜是铜镜形制中典型的一类。图/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君宜高官”铭文,反映了当时汉代社会对仕途的一种追求,也折射出汉代居民社会价值的一种选择。
据自治区博物馆相关人士介绍,“君宜高官”等铭文出现有历史背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受到汉武帝的大力支持,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
从此尊经重儒的理念逐渐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尤其是东汉王朝选拔官员的标准改变后,重视像孔子那样的道德修养,博取一个好名声以获得推荐资格,进而走入仕途的进取模式,使人不得不就范于儒家思想。所以“君宜高官”等铭文出现在铜镜内绝非偶然。
宜官、宜侯的期望则是儒家教育的根本目的,那就是学习儒家经典就可以飞黄腾达,升官发财。这是东汉中期最典型的思想潮流。
而做官的形象标志是官印,有了官印就拥有了一切。因此,铜镜铭文改成印章的形式,实际上就是以官印来诱导人们奋发上进,这类铜镜多出自于黄河流域。结合同时期山东等地画像石中的儒教内容,可以理解,东汉中期铜镜图样和形式的变化,反映的应该是儒家思想教育在北方的普及和深入。
铜镜与婚恋
自汉代以来,汉字铭文铜镜为西域居民所接受,而且逐渐取代了先秦时期草原风格的动物纹铜镜,铜镜上的铭文内容浓缩着那个时代的情愫,表达的祝福语不仅有针对仕途腾达的良愿,还有一些关于家庭、爱情等情感的记录。
东汉时期的“长宜子孙”铜镜。图/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1984年,新疆考古人员在洛浦县山普拉墓葬发掘出土了“宜家常贵”铭文铜镜,“宜家常贵”四个汉字,取自《诗经》“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之,这;子,古代兼指儿女,在这里专指女性;“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句话表现出了一种对新娘子的祝福。
也有一些铜镜的铭文内容则是为了祝福子孙。新疆楼兰古城遗址墓葬也出土过“长宜子孙”铜镜,出土时只剩下残片,现存“子孙”二字。
小小的铜镜不仅可以对镜贴花黄,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当时国家安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历史背景,注重日常礼仪习俗和民风淳朴奔放的社会特点。即便远隔千年,依旧可以带我们重新去感受那个年代的人文氛围。
唐代铜镜中,具有道教色彩的铜镜数量比较多。图/自治区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