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60年·新疆足迹
边建边教边医疗27个月建成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
昔日几间小土房 今成现代医科大
亚心网讯(记者夏莉涓)从戈壁荒滩的几间小土房到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现代高校;从最初仅有30人参加的建设团队,到如今拥有15865名职工的医疗团队;从成立之初仅有14个基础医学教研室,10个临床医学教研室,到如今的14个学院,2个教学部、23个本科专业,22个专科专业;从首期开学总计招生233名,到各类在校生24000余人;从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到如今的新疆医科大学……
新老大学正门对比图。亚心网记者 陈峰 摄 历史照片/新疆医科大学宣传部提供
在近60年的历史中,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逐步发展为新疆医学院,1998年6月,新疆医学院与新疆中医学院合并成立了新疆医科大学。如今的新疆医科大学,每年都输送数千名优秀的医疗人才,为新疆乃至全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今,让我们沿着历史长河,再去回顾它建立之初的点点滴滴。
30余人筹建新疆医科大前身
解放初期,中国和前苏联签订友好条约,新疆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赛福鼎·艾则孜陪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当时新疆解放不久,医疗机构非常薄弱,而乌鲁木齐人口增长迅速,人民缺医少药情况非常严重。赛福鼎·艾则孜向毛主席、周总理请示:为改变乌鲁木齐缺医少药的现状,建议建立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也就是新疆医科大学的前身。
随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中苏贸易协定》与前苏联签订建设新疆医学城的设计合同。后来,这一工程列入中苏签订的156项苏联援建中国工程。
从1954年3月开始筹备工作,到6月基建处成立,7月13日,在王恩茂等领导的亲自主持下,学院就正式破土动工了。从领导到工作人员,总共30余人。
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选址在鲤鱼山脚下的一片戈壁滩,十分荒凉。当时办公的地方,就是原来老百姓住过的几间土平房,甚至是原来房主人的羊圈。
由于条件有限,吃菜要自己动手种,喝水也必须要自力更生——夏天就喝渠沟的水,冬天就化雪破冰取水。
当时,新疆在施工技术力量和建筑材料采购方面都很困难,为保证顺利施工,通过当时的外贸部向苏方聘请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理。在建材及设备采购方面,采取先国内、后国外的原则,凡国内可以采购的,一律不从国外进口。以锅炉为例,当时所需锅炉全套设备以及各种型号的电动机,国内均无货可供,只好向外贸部提出申请,再向苏方订购。
全国抽调人才投身医院创建
此前,新疆没有从事医学教研的高级知识分子,国家及时从全国各地抽调教学、医疗等方面的技术骨干支援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上海、沈阳、山东、北京、四川等十几个省市的一批又一批临床医生和护士、基础医学科教师、机关干部、大中专学生、技术工人,汇集到了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投身到医院的创建中。
这一方面解决了新疆各族人民有病无医的问题,另一方面还担负起培养新疆各族医学人才的重任。
接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建筑工程队第二团开进建设工地,除福利区外,全部建筑工程都是由苏联进行设计、提供施工图纸。
1955年,筹建工作提出了“边建、边教、边医疗”的方针,从这时起,大家不仅要搞好基建,还要为早日开学、开诊做准备。
在新形势下,医院在材料科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木工房和缝纫组,克服种种困难,自行设计、加工、制作了一大批教学、医疗、办公及生活用的各种木器家具。
1956年9月1日,大学部正式开课,同年10月15日,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开院典礼。同期附属护士学校建成招生。
至此,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的建设正式告一段落,总计历时两年零3个月。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人民币。当时的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仅有几栋楼层不高的苏式建筑,所有的医教研工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彼时,这一壮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日本、巴基斯坦、苏丹等国纷纷派代表团前来参观。新疆各地州也先后组织了十几个庞大的参观团,许多知名人士在参观后,盛赞党和国家对边疆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
1962年,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医疗系第一期、第二期共189名学生相继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结束了新疆没有自己培养的各民族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时代。
此后,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开始向全疆乃至全国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医学人才。在新疆医学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大事记
●1962年,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医疗系第一期、第二期共189名学生相继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结束了新疆没有自己培养的各民族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时代。在新疆医学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1977年,文革后通过高考录取的第一批临床医疗本科生及卫生系、药学系、基础医学师资班等均获准招收新生,硕士生的招生培养工作也同时启动,学院的各项工作都展现出了蓬勃向上的生机。
●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被授予西北地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校,即自治区第一个博士学位点授权点(心血管内科博士点)。
●1998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新疆中医学院与新疆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疆医科大学。这是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新疆中西医药文化交融的结晶,更是新疆医药卫生教育事业上的不朽丰碑。
□亲历者
农家小院里筹建大医院
姓名:吉斌
年龄:89岁
职务:1954年6月至1987年,先后在医学院材料科、供应科、电教科、教材科等部门工作,1987年离休
1954年春,我们学院刚开始筹建。在当时的鲤鱼山脚下,只有一处孤独的农家小院,主人叫苏成。这座小院坐落在如今一附院原儿科楼处,面积大约有两亩。
苏成得知征购土地是为了建设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只用了五六天就搬走了。从此,这座孤零零的农家小院就成了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基建委员会的“大本营”。
院内原主人的住房稍好一些,其余堆放杂物和喂养牲畜的房子,破旧不堪。在原主人搬走后,我们雇了工人把土房改成了办公用房,并安设了锅灶,购置了桌椅、木床等。
6月10日,卫生厅用一辆大卡车,把从经财委、新疆学院(即现在的新疆大学)等单位招募的同志一一接来。
6月中旬的一天,卫生厅副厅长陈俊昭来此宣布了“新疆医学院建设筹备委员会”组成名单。管照临同志的字写得很好,就由他写了单位的名字,挂在小院的门额上。
7月13日,开工典礼上,当时的新疆分局、省政府的主要领导人王恩茂、赛福鼎·艾则孜、高锦纯等都亲自持镐破土,并在1米见方的红缎签名录上签了名。
开工典礼的高音喇叭一响,惊动了附近的农民,扶老携幼前来看热闹的人可不少,晚上,还请军区京剧团演出了传统剧目《吕布戏貂蝉》。
当时大家都住在办公室里,每天轮流摇铃起床,摇铃学习,摇铃吃饭,摇铃上下班,晚上也是摇铃按时就寝。曾有一段时间,李琦同志晚上教大家俄语……
在戈壁滩上的这个小土院,很荒凉,但也生机勃勃,每每想起,都觉得亲切无比。
(注:“亲历者”内容参阅了贺联斌、王兰生等已故老干部的回忆录,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