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春节,伊宁市市民史桂兰家的过年场景。
亚心网讯(记者李金霞报道)在2015年羊年新春进入倒计时的时候,记者采访了新疆的民俗专家、艺术工作者和广大群众,了解了一代代新疆人不一样的过节方式。
“中国传统的节日与民俗艺术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层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显得尤为突出。那个时候舞龙舞狮、灯展、唱大戏等一些现场性的活动,是“炒热”过节气氛的重要手段,但要说民间最普及的一种节庆方式,那就要数贴剪纸了。”新疆财经大学等院校客座教授毕亚丁回忆说,扫尘过后,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己家的门框、窗户、衣柜、泡菜坛子、筷子筒和购买的年货上贴剪纸,来营造节日氛围。
“有‘祖国万岁’、‘吉祥如意’等祝福用语的剪纸,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剪纸造型。那个时候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人们,还会在走家串户时带上自己的剪纸作品,送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为的就是送上浓浓的祝福。”毕亚丁说。
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那些年,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大家更多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餐桌。
“在20世纪70年代,春节期间,尤其是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三,餐桌上每一道菜不仅要比平时吃得好,而且还要吃出祝福、吃出寓意。”昌吉州第四中学高三年级数学教师李增宇说,那个时候,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他们一家是要围坐在一起
吃一顿大盘鸡和浇汁鸡蛋的,大盘鸡寓意着吉祥如意,浇汁鸡蛋寓意着团圆美满。大年初一,母亲要给他们兄妹4个每人冲上一大碗泡着蜜枣的白糖水,让他们一口气将糖水喝完,喝完了甜甜的糖水,然后再把蜜枣丢进嘴里,细嚼慢咽,母亲说那样吃寓意着来年他们一家会过得甜甜蜜蜜。
改革开放不仅打开了新疆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同时也丰富了新疆人的过节方式,一些新的年俗文化开始流行。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春节前的那些日子,我的书包里、桌柜里、课本里就会突然出现写满新春祝福的贺年卡,落款处都是自己熟悉的名字。”“80后”新疆著名导演马史说,“那个时候,我们会给男生送一些印有奥特曼等卡通动漫的贺年卡,会给女生送一些印有明星照片、小宠物图案的贺年卡。背面的条框里有情感真挚的祝愿语,也有暖人心脾的祝福语,其中‘一帆风顺’和‘友谊长存’等祝福语,是那个年代贺年卡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此外,马史还告诉记者,最先出现在市面上的贺年卡是一张正面印有图案,背面留有写祝福语条框的厚纸片。过了几年,像书一样能翻页的、手风琴状带小装饰的、风铃状的贺年卡就纷纷出现了。大家在接到贺年卡后,是要给寄送贺年卡的人回送一张贺年卡的。
放鞭炮、吃团圆饭、看春晚,是最近三十年很流行的过节方式。随着新生代的登场,过春节的方式更在发生着变化。“饭后的大年夜,一家人分布在客厅、书房、卧室的各个角落。即使在同一张沙发上,他们摆弄的也绝不会是相同的东西。比如说,爸爸在看春晚,妈妈正在编辑手机短信,我就在给同学打电话咨询附近哪家餐厅的饭菜既便宜又好吃。”乌市市民王玉昭说,“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年味淡了,但我觉得不是年味淡了,而是在通信和传播媒介多元的时代,过节方式多了起来,分流了过节人群。”
“越来越多的‘零零后’回归到了传统的过节方式当中。”乌市市民张子航说,由于城镇化速度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生成为“漂泊”一族,除夕到家、初六返程,一年能相聚的这些日子,就显得尤为珍贵,大家都格外珍惜。
喀什地区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李新丽告诉记者,她的家在泽普县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再到成立自己的小家,除了放寒假、过春节,她几乎很少回家,也许就是因为和亲人聚少离多的缘故,现在只要一放假,她就“黏”在父母身边,陪父母说说话、看看春晚,晚饭过后陪他们出去散散心,县里有父母爱看的豫剧表演活动,她就带他们过去看看。
“现如今,很多人对家的渴望、对亲情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感状态下,很多人选择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看春晚,或去照一张全家福或进行一场惊险刺激的滑雪。和朋友去餐厅一起吃顿饭,和同学一起出去看一场演唱会。”乌市市民田亚说,总之你可以选择一千种方式来实现这样的计划,关键的一点在于,无论老少,你都得带着他们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