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名家访谈 >>新疆民生问题的哲学思考
新疆民生问题的哲学思考
作者:网络转载

 

文/王相妍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民生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因此,保障与改善新疆民生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疆民生;以人为本;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B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36(2011)03-0022-02


“民生”一词通常被解释为“人民的生计”、“老百姓的生存与发展”等,这是一个体现了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包含了一种深厚的大众情怀。孙中山对民生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802民生问题从古至今都是所有现实问题的最大根本。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一直不遗余力地解决民生问题。虽然中间走过一些弯路,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使民生思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既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又重视人民的发展权利,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因此,保障与改善新疆民生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从哲学层面上去探讨新疆的民生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执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


一、新疆民生问题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民生问题在本质上就是矛盾问题,是我们生存问题的转化,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它存在于一切社会发展的所有过程中,具有无可置疑的普遍性。民生问题的矛盾对抗性就在于:一方面,它要求充分满足人的生存需求,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受到现有条件的制约,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民生问题往往得不到充分解决。正是这种有条件的制约,才使民生问题显现出它的特殊性。


这种有条件的制约在新疆显得尤为明显。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五成左右。各民族之间的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不相同。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导致多元价值观的存在,这对民族间的交往以及各地区的和谐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对新疆地区的民生工程建设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新疆地区社会发展的这种制约因素,体现了普遍矛盾中的特殊性,它说明了“现实存在的矛盾都不是由单一的矛盾构成,而是复杂的矛盾群体。……每一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特殊矛盾,从而构成使自己与其他事物、其他运动形式区别开来的特殊本质。”[2]305


我们在制定解决新疆民生问题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地区的特殊性;就民生问题应作如下思考:首先,在就业方面,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大力开发具有民族风情的旅游资源,增加民众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其次,我们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全民素质,同时还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以兼顾不同民族的教育需求;再次,我们应当努力维护民族团结,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因为稳定压倒一切,只有老百姓拥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我们才能更好的谈民生;最后,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新疆独特的生产资源,发展特色贸易。新疆的民生问题尽管充满着诸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政策对新疆的支持,随着全国其他兄弟省市对新疆支援活动的开展,随着新疆各族人民的不断努力奋斗,新疆人民的就业、教育、分配、福利、稳定等民生问题一定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二、新疆民生问题体现了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哲学范畴,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具有远大前途的新事物取代日趋灭亡的旧事物,因而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以上升性为主导。


新疆民生问题即属于一个发展的问题,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新疆的民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各地州的城市化进程也飞速发展,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新疆民生状况的改善印证了发展的前进性,但是,发展并不永远都是上升的过程。从总体上看发展是上升的运动,但它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运动,是事物内在的矛盾性的力量推动现存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即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事物的辩证发展和内在联系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展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它表明,发展在上升的过程中具有周期性或曲折性,或者说回复性或回归性。这就告诉我们,新疆的民生工程建设在总体上是发展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


在目前新疆地区,民生建设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新疆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发达,产业结构不合理,教育水平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给新疆的生产建设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另一方面,境内外的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时不时地制造事端,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隐患。这一切都是困扰新疆民生建设的重大因素。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疆民生建设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充分肯定事物发展的总体上升趋势,要正视困难,克服困难,要相信党的领导,要极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要坚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取得胜利,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公民义务,尽心尽责,为新疆的民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新疆民生问题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首先,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其次,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3]345马克思的论述表明,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水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生产关系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生产关系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民生建设有赖于经济的发展,而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而,民生问题在内容上属于生产力范畴;又因为民生问题还包含了人们对政治、文化、宗教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它又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目前,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对新疆民生状况的影响巨大,具体表现在:第一,新疆的教育发展滞后,人才资源短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比重不合理,高校规模偏小,办学经费不足;第二,近10年来,新疆GDP总量在全国所有省市区中,一直排在第25位左右,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由此导致了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明显偏少,农村滞留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严峻;第三,从收入分配来看,虽然说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的收入在上涨,但是,新疆人均GDP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四,社会保障制度还远不完善,像基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严重不足,农村贫困人口的救助,老年人、残疾人的福利制度等急需制定和完善。


可以说,新疆的民生状况是新疆地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调整与相互适应的晴雨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5月17-19日在北京召开了新疆工作座谈会,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是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部署,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胡锦涛的讲话反映了我们党决心在新疆地区调整那些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4]128。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加快发展、突出重点,加强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确保新疆的社会稳定,扎扎实实地把新疆地区的民生工程建设落到实处,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使新疆人民的生活朝着幸福、安康的大道疾步迈进。


总之,新疆民生问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新疆的民生状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逐步解决新疆地区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使新疆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 文献〕


[1]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 上一篇:做一名马向阳式的基层好干部
  • 下一篇: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去办,就一定能办好——专访人大代表、阿克苏地委委员、库车县委书记秦加友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